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彭洁 《地理教学》2012,(7):26-30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材“气候”章节中“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节综合运用课,同时参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凌申 《地理科学》2001,21(5):474-479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世以来,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全新世,本区受海侵影响,7-6kaB.P.左右海侵达到高峰,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中全新世,海面相对稳定,长江、淮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古海湾被岸外砂堤所包围,形成泻湖;晚全新世,海岸东迁,古泻湖演变为湖泊沼泽,在人类活动与黄河夺淮的影响下,本区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  相似文献   
103.
淮河流域"2002·6"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鹏  程绪干  李岩  徐时进 《水文》2003,23(6):59-61
对淮河流域“2002·6”暴雨洪水的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淮河治理后的水文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2003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异常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杨义文  许力  龚振淞 《气象》2004,30(4):20-24
2002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03年初结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夏、秋季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西;6、7月脊线位置偏南,8月偏北。初夏6月上中旬有贝加尔湖阻高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鄂霍次克海阻高影响;盛夏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年趋势偏高,大部分地区冬季积雪少;热带对流强度年趋势偏弱。  相似文献   
105.
杨福新 《西北铀矿地质》2005,31(1):12-16,33
通过十红滩铀矿床聚矿空间的研究,证明背斜两翼、凹陷构造、隆起区边缘次级凹槽等构造洼地是区中主要的构造控矿空间,中上游主辫状河中、与次级河道交汇部位及低洼汇水区是南矿带的聚矿空间,中游主辫状河及扇形河漫滩紊流沉积区是北矿带的聚矿空间。聚矿空间中砂体是成矿的基本条件,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是铀元素能够在聚矿空间中成矿的重要条件。低位砂体、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和凹陷构造的吻合部位是聚矿的定位空间。这些聚矿空间和控矿因素,对于深化找矿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6cm/ka,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3倍。  相似文献   
107.
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淮河水源污染特点,采用木屑炭,投加量一般在10-20mg/l范围内,可取得明显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在传统的净水工艺条件下投加点的研究中,提出以活性炭与混凝对有机物的竞争吸附和絮凝体对PAC的包裹降到最低程度为最佳投加点的原则,并且根据絮凝体形成状况决定投加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普遍意义,是选定投加点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通过淮河上游流域历次强降水及其致洪情况的分析,探讨强降水过程与洪水发生的规律,从而确定这一地区致洪暴雨标准,并用分区和时间滑动累加计算的方法,计算空域面雨量累加值,导出致洪暴雨指数。从天气气候普查,得出产生这一地区致洪暴雨的四个类型天气系统,从中选取各类典型致洪暴雨个例,用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释用结合的方法,建立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式,并对洪峰涨势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