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4篇
  免费   797篇
  国内免费   104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363篇
地球物理   552篇
地质学   421篇
海洋学   56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针对目前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内容和检测方法的不足,利用瞬态瑞雷波法对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墙各测点瑞雷波频散曲线及反演分析结果,给出了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墙墙体内部缺陷及施工深度。通过与现场钻孔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瑞雷波波速与介质干密度的相关关系,为堤防防渗墙工程的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62.
现今出露在北大别穹隆北界上的晓天一磨子潭韧性剪切带是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的产物。野外观测、室内石英C轴组构与运动学涡度测量指示,这一NWW—SEE走向、倾向NNE的韧性剪切带,呈现为正左旋走滑运动,以简单剪切变形为主。该剪切带内现今所保留运动学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其形成后经历过旋转改造。以实测组构为约束的变形模拟揭示,该剪切带在早期伸展活动时为中地壳内上盘向280°方位运动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后在北大别穹隆上拱中被动地抬升而成为现今状态。北大别穹隆西强东弱的上隆幅度是晓天一磨子潭韧性剪切带被不均匀抬升和旋转的主要原因。该剪切带与北大别穹隆皆为早白垩世造山后重力垮塌中形成的,具有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特征。  相似文献   
963.
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变质变形分析及归属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压—超高压构造带。通过对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观察分析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一条左旋平移性质的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内多发育杆状构造,且杆状构造具有圈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结合。经过镜下分析测量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有限应变测量值R_(xz)在1.80~2.04之间,平均值为1.95,涡度值W_k在0.82~0.90之间,平均值为0.86,均大于0.75,说明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一条以简单剪切为主,纯剪切为辅的韧性剪切带,反映出此剪切带不是单纯的造山带挤压形成,还受到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作用,可能与造山带碰撞后的折返机制有关。通过石英和长石的动态重结晶以及角闪石全Al压力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黑云母中Ti温度计可以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形成条件约为t=560~684℃,P=0.6~0.9 GPa,属于高角闪岩相,处于中地壳流变层位置。通过与商丹断裂带(商南—丹凤断裂带)以及晓天—磨子潭剪切带的对比可以知道,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可能对应晓天—磨子潭剪切带的西延部分,而不是商丹断裂带。  相似文献   
964.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Ⅱ模型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阿克苏河平原绿洲为研究对象,在所建立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模型的实证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阿克苏河流域平原区1980-1995年逐月水量平衡研究中,模拟结果比较符合研究区水盐监测的结果,模型效率系数超过90%,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6%,证明模型在干旱区具备很好的模拟精度,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绿洲有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65.
大吉山花岗岩体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大吉山花岗岩中黑云母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发现大吉山黑云母花岗岩体中黑云母属铁镁黑云母,而二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属富铁黑云母。黑云母花岗岩是壳幔混合的产物.而Ⅱ阶段二云母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大吉山黑云母花岗岩成岩过程中可能存在玄武岩岩浆的底侵作用.这种底侵作用可能是大吉山钨矿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一。大吉山花岗岩体在演化过程中存在流体分异作用,与二云母花岗岩共存的流体更富氟,可能这种富氟和钨等成矿元素的热液流体形成了著名的大吉山钨矿。  相似文献   
96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多种矿产的耦合成矿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盆地动力学问题正在成为地质学家期待解决的前缘科学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盆地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表明,油-气-煤-铀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虽然赋存于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和古生界至中生界的不同地质层位,但它们在空间分布和成矿时间上却表现出相互关联,共存富集的统一性,促使它们统一成矿、共存定位的峰值时代主要发生在盆地重大变革的燕山中晚期(140~120Ma±)和后期改造过程的早喜山期(60Ma±),明显受控于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关键时期的构造转换及其耦合成矿作用。因此,探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古构造面貌、关键变革时期的构造应力场环境及其叠加转换关系,有助于客观认识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可能受控的统一构造动力学环境及其耦合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967.
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各观测台站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集成的前提。然而,由于各个背景样地差异比较大,目前这一方面还没有统一、精确的方法可用。因此本文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胡杨林生态系统8月份的涡度数据为例,介绍了各处理方法对通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其它各校正方法而言,野点值剔除及密度效应校正(WPL)对CO2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分别降低了11%和42%;WPL校正对潜热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增加了6.5%;超声虚温校正对感热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降低了9.3%。就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该样地能量平衡闭合率为71%,分别有65%和72%的数据通过了湍流的平稳性检验和湍流发展的充分性检验,数据质量较好。通过该研究,以期为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数据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广东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6月3~4日广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弱冷空气南侵触发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生成.降水集中区域多出现在假相当温度垂直梯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并且有明显水平风切变的区域.湿位涡MPV对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969.
郑伦伟  陈军  周毅 《气象科学》2006,26(2):183-191
本文采用基于埃特尔位涡反演诊断和锋生函数诊断的锋生位涡反演诊断方法,对一次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从锋生演变的角度,定量诊断了与对流层顶折迭现象相联系的高层位涡扰动,由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中层位涡扰动,与低层锋区扰动相联系的低层位涡扰动以及以低层水平辐合辐散为主要成份的非平衡风场在气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以上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造成气旋爆发性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70.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和逐小时地面降水资料对2012年7月12~13日发生在湖北东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华北横槽转竖带动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中低层有中尺度低涡的发生发展,中尺度低涡的稳定维持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导致了这次强降雨的发生。(2)鄂东强降水主要由两个中尺度暴雨云团影响,前一个暴雨云团为MCC,受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向偏东方向移动,后一个暴雨云团受冷空气影响向东南方向移动。(3)低层露点锋与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锋区北侧偏北气流穿越露点锋,使得低层气旋式涡度增大、辐合加强。(4)本次过程干湿空气的相互作用形成能量锋区,锋区的维持和加强导致了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