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阿尔泰塔尔浪地区出露一些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其中,斜长角闪岩为基性岩浆岩变质的产物,SiO_2含量为45.42%~52.96%,具有较高的Al_2O_3(13.14%~17.92%)、Fe_2O_3~T(9.08%~16.88%)和TiO_2(0.82%~3.23%)含量。斜长角闪岩样品稀土元素曲线比较平坦,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1.53~1.79),无明显的Nb和Ta亏损。通过野外产状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海山的构造环境。辉长岩SiO_2(46.96%~49.86%)含量稍低,TiO_2(0.38%~1.89%)变化较大,并富Al_2O_3(15.0%~20.81%)、CaO(10.13%~11.60%),具有中等至较高MgO含量(7.3%~8.3%)和相对较低的钾含量(K_2O=0.34%~1.03%),属亚碱性岩石系列(Na_2O>K_2O)。辉长岩呈现两种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一种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配分曲线比较平坦(La/Yb_N=1.10~1.67),具有轻微的Eu正异常(δEu=1.03~1.10);另一种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_N=5.97~6.39)并具有正的Eu异常(δEu=1.31~1.44),反映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斜长石堆晶的影响。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辉长岩具有明显的Ti、Nb和Ta负异常和Pb、Sr正异常,反映出明显的消减带岩浆特征。角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样品的坪年龄为266.9±6.1Ma,且年龄坪谱显示在其形成之后没有受到后期热事件的明显干扰,基本上反映了辉长岩的形成年龄。斜长角闪岩的~(40)Ar-~(39)Ar结果呈现出似马鞍型坪谱,其中最小的年龄坪(297.3±6.1Ma)可能反映了最近一期的变质事件,而且明显早于辉长岩的侵入。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不同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二者可能代表了两期不同的基性岩浆活动。斜长角闪岩所具有的板内和消减带的复合特征表明其原岩可能是洋壳在俯冲消减过程中增生的海山残片,而辉长岩所具有消减带特征显示在二叠纪时期阿尔秦地区仍存在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源区。阿尔泰二叠纪岩浆活动无论在岩浆属性还是规模上都与泥盆和石炭纪的岩浆活动存在巨大差异,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构造背景存在较大不同,可能反映阿尔泰正处于某种构造转换机制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22.
利用2015年3─5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 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5年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砾石堤坝、多孔方型鱼礁、堤坝+鱼礁等不同防护措施对岸滩的保护作用。通过测量不同防护措施的波浪透射系数、输沙率、水下坡度角及床面地形变化,并与无防护措施的工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不同试验条件下堤坝+鱼礁工况的透射系数仅为0.21~0.36,对波浪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同一水位不同防护措施下的输沙率由大变小依次为:堤坝、堤坝+鱼礁、无工程、鱼礁;堤坝迎浪面的水下坡度角随极限波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堤坝工况的水下坡度角约是堤坝+鱼礁工况的2~4倍;对于近岸的地形恢复,堤坝+鱼礁工况的效果比较明显,且对岸滩附近的侵蚀较少。堤坝+鱼礁的防护措施可明显减小波浪的透射系数,增加向岸输沙率,对恢复近岸地形、保护岸滩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4.
利用哈尔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1961-2010年哈尔滨雾霾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得出:1961-2010年,哈尔滨的雾霾天经历了一个减少-增多-减少的过程;哈尔滨市雾霾天气出现较频繁,有四到五成的日子会有雾霾天气出现,雾霾天以烟幕和轻雾天为主;雾霾天冬季出现最多,其次秋季,春、夏季较少;雾生多在凌晨3-6时,消多在清晨5-9时;持续时间多4 h(占有记录的雾持续时间81%)。  相似文献   
25.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包含了不同的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边缘在后期板块汇聚的过程中,常由汇聚或碰撞等不同方式而成为不同的造山带。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形式的汇聚带,其中主要是地壳对接消减带。在地球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常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为主,探讨对中国大陆进行板块构造区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全国的区划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7个I级单元(板块),30个II级单元(克拉通和造山带)以及103个III级单元。  相似文献   
26.
李伟  郑新奇 《测绘学报》2015,(Z1):123-128
本文使用2014-03-20至2014-03-26的北京市VIIR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和地面监测站PM2.5质量浓度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雾霾强度变化及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监测雾霾的新方法。结果表明,VIIRS夜间灯光影像成像特征与雾霾浓度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同时期地面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能定性反映北京市雾霾强度变化及定量反映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该方法不仅弥补了MODIS等数据在夏季的雾霾监测效果优于冬季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传统光学遥感卫星难以在夜间监测雾霾的空白。  相似文献   
27.
以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综合利用6S传输模型与NASA V5.2算法对2013年12月4日至8日上海地区雾霾污染进行了连续性监测,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雾霾污染主要是由本地生产和外地迁移来源共同作用形成,上海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12月6日达到最大,雾霾污染区域逐渐从上海地区的西北向东南扩散,污染等级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8.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霾并最终消散。边界层逆温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最终决定雾霾低能见度强度。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大部分时段PM2.5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能见度变化更多受相对湿度影响。不同的情景计算表明,控制PM2.5浓度对于改善本次过程的能见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罗华明  曾峰  罗亚 《广东气象》2010,32(3):35-37
针对2011年深圳大运会在天气复杂的8月份举办,对大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进行了初步探讨。全面分析深圳地区8月份天气形势和降水特点,根据降水云系生成和发展情况,以不同催化原理,科学设计3道防线。结合特殊地理位置,设想构筑海上作业防线,实行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式拦截作业。对不同性质的云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工具、催化剂种类、用量和催化方式,达到催化的科学性。针对不同作业方式,构建技术先进、实用的通讯方案,确保人工消减雨作业安全、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30.
齐庆华 《地理科学》2021,41(9):1667-1675
根据中国东部冬季海陆热力分异和耦合作用关系,构建了纬向海陆热力差异指标。从大气环流和降水角度,揭示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对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基于此,探讨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南地区冬季雾霾形成、转化和趋势变化的气候学关联。结果表明:冬季海陆热力对比显著的耦合区位于华南地区和菲律宾海东部海域,形成的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具有约17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其由强转弱的趋势突变明显。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强时,华南地区冬季东北风异常加强,由东中国海(渤海、黄海和东海)及日本海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降水也呈现增强趋势,这有利于华南地区相对湿度的异常增加。受局地海陆热力差异调控,华南地区偏湿期和偏干期约以17 a的周期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偏湿期,华南地区雾日条件湿度基本保持不变,之后环境相对湿度逐渐降低,引起雾日偏少。由于华南地区本底(平均)相对湿度更利于霾的形成,在污染物排放或迁移累积增强的情形下,相对湿度的降低抑制霾向雾的转化,使得雾日持续减少,而霾日趋于增加,特别在21世纪初的偏干峰值期霾日增加速率达到最高。21世纪20年代华南地区相继进入偏干期,气候变暖导致饱和比湿加大,未来霾天气趋多趋强、持续时间长等极端特性和高危险性特点将更为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