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268篇
海洋学   6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中国东部海域卫星遥感PFSST和现场观测资料的差异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气候的指示因子之一,在海洋学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2.
利用由于海面摩擦造成的台风角动量的损失,推算出高风速下的海面阻力系数.高风速条件下的阻力系数迅速增大,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此结论对于研究高风速下的海浪、风暴潮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2):19-20
众所周知,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海退是全球气候巨变的直接反应。研究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动,对于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演变,海底扩张速度,沉积环境的变化,地壳运动的性质,侵蚀与堆积过程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纪洋面曾发生过多次升降变动,自晚更新世以来,在玉木冰期最盛时(18000a左右)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这次盛冰期中的海面最大的变化幅度随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貌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各方面的进展而不断修正[1]。对于世界洋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2-15],环…  相似文献   
994.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1Nino事件与其夏季旱涝关系不明显。但把广东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则在E1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偏旱,西南部偏涝;在E1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1Nino事件当年和次年雨量均偏多,但当年比次年的偏多率大。  相似文献   
995.
华南沿海构造下沉或海面上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某些地质现象的误断,华南沿海长期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升海岸,新的调查资料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华南沿海以区域构造下沉为主要趋势.本文在列举了构造下沉的证据之后,用板块构造的观点解释了该区海岸构造下沉的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96.
利用NCEP的Reynolds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1981年12月-2004年10月),对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El Ni~no指数(Ni~no1 2,Ni~no3.4,Ni~no5和Ni~no6指数)以及印度洋的偶极子指数(DM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变异与Ni~no1 2指数的变异相关性较强,南海海表温度场平均滞后Ni~no1 2指数4.77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平均为0.60;Ni~no3.4指数次之,南海海洋表层温度距平(SSTA)平均滞后Ni~no3.4指数6.67个月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平均为0.49。南海海表温度场对应的伴随形态进一步表明,南海随Ni~no1 2,Ni~no3.4指数出现正异常并有增暖现象,其中南海SST异常随Ni~no1 2指数变化的强度更大。并且几乎整个南海区域均超过95%的置信水平,当Ni~no1 2达到1个标准差(即异常增暖1.04℃),南海平均增暖幅度为0.16℃,越南东南外海和南海16°N以北区域SSTA增幅最大为0.20℃。表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Ni~no5和Ni~no6指数对ENSO现象的响应与南海表层温度场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的相关性不强,相关性仅体现在南海的卡里曼丹岛西南角的局部海域。  相似文献   
997.
英国北海区域卫星遥感与船测海面温度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北海研究计划期间(1988年9月-1989年9月)所采集的海面温度数据与同一期间的NOAA卫星的AVHRR遥感温度数据,检验由卢瑟福实验提出的RAL线性模式反演的海面温度与船测海面温度之间的误差。检验结果表明,误差在0.9℃左右。由此得出结论,RAL模式应用于北海这样的小尺度海域并不十分完善(因为这个模式是根据全球大气模式提出的)。因此,有必要利用小尺度海域当地的资料,建立相应的适合于具体海域  相似文献   
998.
姚彬彬  施春华  郭栋  饶建 《大气科学》2023,(4):1217-1230
平流层极涡异常对冬春季极端天气和极地臭氧亏损有重要指示意义。在1979~2020年ERA5再分析资料中,早春北极平流层极涡年际变率与热带太平洋海温第二模态(主要空间型为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通过CAM5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了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平流层极涡的途径:冬春季赤道西太平洋增暖时,在暖海温区深对流降水加强,异常的潜热加热通过Matsuno-Gill响应在其西北侧激发了Rossby波(对流层上层的高压异常)。该Rossby波沿大圆路径在北太平洋调整了北半球最强的槽脊系统的强度和位置,从而使得经向风1波分量的振幅减小,经向风3波和温度3波分量的位相差增大。两者分别减弱了下平流层的1波和3波的波作用通量上传,更少的涡动热量通量向极输送促进了春季北极平流层极涡增强。  相似文献   
999.
列车荷载下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带相变瞬态温度场的热量平衡控制微分方程, 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了青藏铁路路基的瞬态温度场. 随后, 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点, 应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推导出的Biot动力固结控制方程, 采用热、力间接耦合方法对青藏铁路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动力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系统的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铁路路基内的振动孔隙水压力、应力、位移等动力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蒋伟  李永化  魏东岚  沈俊杰  李爽 《地理科学》2018,38(8):1391-1396
以辽南地区石槽剖面与城山头剖面的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风化壳剖面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自剖面底部到顶部无规律性变化,显示了主要化学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较为一致,符合风化壳沉积类型特征;剖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结合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及SiO2/Al2O3及SiO2/R2O3系数,可以认为这套红色风化壳应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风化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山东庙岛群岛风化壳的对比及风化壳厚度的计算,可以认为该套风化壳的形成时代应在上新世或更早。依据风化壳在滨海地区的残存高度可以推断,自第三纪晚期以来辽南地区最高海平面高度未超过今天的海平面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