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42.
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研究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内不同海拔高度区域(中山区、平坝区和河谷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弃耕地、草地、灌木地、松树林地、柏树林地及其他林地)的试片溶蚀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下0–60 cm的试片平均溶蚀速率按大小排列顺序为:松树林地((3.98±0.41)mg·cm–2·a–1)>草地((3.59±0.45)mg·cm–2·a–1)>弃耕地((3.16±0.42)mg·cm–2·a–1)>灌木林地((2.90±0.44)mg·cm–2·a–1)>其他林地((2.21±0.18)mg·cm–2·a–1)>柏树林地((2.16±0.28)mg·cm–2·a–1);从土下5 cm到土下60 cm,试片平均溶蚀速率逐渐增加;试片溶蚀速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R=0.328,p<0.01).以6种土地利用的土下试片平均溶蚀速率计算得出研究区平均岩溶碳汇强度为12.80 tCO2·km–2·a–1,林地、耕地、草地下岩溶年碳汇量为11613.11 tCO2·a–1,约为珠江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的0.38%.影响不同土地利用下试片溶蚀速率的主控因子各不相同;降水、土壤有机质为试片溶蚀速率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水分、土壤CO2为试片溶蚀速率随土壤深度变化的主控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和碳汇效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颖  邓伟  宋雪茜  周俊 《地理科学》2015,(4):464-470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44.
测量相关推测法 (measure-correlate-predict,简称MCP方法) 广泛应用于风能评估,它基于风场空间相关原理,利用参照站和目标站同步短期风记录来推测目标站点长期风速和潜在风能大小。但以往任何一种MCP方法都只能推测与参照站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目标站的风速,而对于较高或较低处目标站风速的推测会出现较大误差,具有局限性。该文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区两座风能测风塔2009年5月—2010年4月的6层高度数据,拟合出Weibull双参数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公式,从而得到高低空风的关系。并通过Weibull双参数分布法,在方差比MCP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修正的MCP方法,它修正了方差比MCP方法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引起的误差。最后选取了4种检验因子 (相关系数、平均风速、卡方拟合优度、年平均发电量) 对方差比MCP方法和修正的MCP方法分别进行考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的MCP方法推测结果更接近于实测值,4种检验因子检验结果较方差比MCP方法更优,能够运用到难于测量地区的风能评估。  相似文献   
45.
黑龙江省宁安市英城子金银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内地貌特征为低山丘岭,矿区范围严格受东西苇塘河控制,矿体基本分布在其中间夹持的地带。海拔高度为350m~500m。金银矿化主要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的花岗质糜棱岩化带中。含金韧性剪切作用明显。作者根据矿区长期工作实践,对英城子含金石英脉的标型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青藏高原现生禾本科植物的δ13C与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猛 《地学前缘》2005,12(2):162-162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研究其土壤以及植被的有机碳同位素对于解释地质记录的环境意义、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吕厚远等(2001)对青藏高原198个表土有机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发现3500m以下有机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轻,3500mk以上有机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显示出有机碳同位素复杂的变化趋势。旺罗等(2003)对青藏高原现生禾本科植物的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  相似文献   
47.
为什么老奶奶说香山“香炉峰”没有557米呢?用同样的方法测得老奶奶家的高度是126米,老奶奶认为的香山高度从哪里测量呢?  相似文献   
48.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in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 regions of the Chinese inland plateau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according to the polarity of the surface electric (E) field, that the thunderst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e study regions: one showing the normal tripole electrical charge structure (normal-type), and the other showing the special tripole charge structure with a larger-than-usual lower positive charge center (LPCC) at the base of thunderstorm (special-type), where the induced surface E field is controlled by the LPCC when a thunderstorm is overhead. We find that the two types of thunderstorms have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special-type thunderstorms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On the whole, the flash rate of thunderstorms is quite low, and the mean value is about 1-3 fl/min, while the flash rate of special-type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type thunderstor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loud-to-ground flash (CG) numbers indicate that the ratio of +CG flash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with the value about 14.7 percent through 25.4 percent.  相似文献   
49.
华北山区坡地方位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菱 《地理科学》1996,16(2):150-158
根据华北山区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不同参数,将地形按不同坡地方位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研究降水随地方海拔高度和宏观地形高度变化规律,并求其宏观区域最大降水高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50.
利用1983—2017年湖北省汛期7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按长、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分类研究强降水频次的时空特征,并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定量探讨强降水频次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1) 湖北汛期长、短历时强降水年频次周期变化明显,年代际变化(≥10 a)存在1个主振荡模态,年代际以下尺度(<10 a)存在2个主振荡模态。(2) 长历时强降水旬频次在梅雨期达到顶峰,盛夏期减少,而短历时则在梅雨结束后的7月中旬出现跃升;长、短历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曲线都为单峰结构。(3) 湖北长、短历时强降水高频次站点多出现在地面存在准常定中尺度辐合线或涡旋的特定地形条件下。(4) 地理加权回归较传统普通最小二乘法显著提高了强降水频次与海拔高度、坡度的拟合效果。结合拟合系数显著性检验分析,地理加权回归不适用于样本偏少、站点稀疏的鄂西山地,更适用于多中小尺度地形的湖北中东部。(5)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海拔高度与长历时强降水频次在大别山东麓西侧正相关最大,在大别山西麓南侧负相关最大,坡度则正相反;海拔高度、坡度对短历时强降水频次的最大影响在大别山东麓西侧以及沿长江干流的低洼城市带武汉-黄石地区,武汉站分别为-0.20次/米、6.43次/度,这里地形坡度影响远超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