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999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烟台市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加剧了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这种变化因离海岸线距离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差异。以烟台市海岸地区为例,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这种因海岸区位差异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特征,以期为地方土地资源与海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烟台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城镇和其他建设用地扩展明显;海岸区位深刻影响着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和不同用地类型间的转移特征;②与海岸区位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岸线开发利用活动,以及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与管理因素是导致烟台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2.
根据日照市海岸带两个重点海滩的沉积物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岸向海,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和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逐渐降低,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从北部到南部,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研究区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负相关,符合元素粒度控制规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等主要污染物含量较少,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较小,沉积物质量较好,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53.
海面与海岸陆面风速廓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于江苏海岸陆地的两座测风塔以及福建海面的一座测风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下垫面风速、湍流等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及廓线特征,探讨了这两种不同下垫面特征导致的风力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海岸陆面日最大风速出现时间较内陆滞后,最小风速出现时间与内陆相差不大,风速日变化位相随高度滞后,日振幅随高度减小,冬季70 m高度风速日变化特征与10 m高度风速日变化特征相反,夜间大于白天,说明冬季的过渡层转换高度低于夏季;海面风速的日变化位相、日振幅等特征随高度变化很小。两种下垫面的风廓线用对数律、指数律拟合的效果相当,海岸陆面的风廓线指数呈现的规律为离岸风组大于向岸风组,冬季大于夏季;海面风廓线指数呈现的规律则是向岸风组大于离岸风组,夏季大于冬季。  相似文献   
954.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成因特点,从而为我国海岸资源利用的宏观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1)中国沿岸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受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带控制,尤其受新构造期地壳断块升降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富集的格局.(2)中国砂质海滩基本形成在构造隆起带岬湾沿岸,并且富集在其中新构造期处于上升区的海岸,这主要在于其区域性海岸环境具有形成砂质沉积的物质基础.(3)构造隆起带滨海泥沙的输沙途径及其再分配形式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砂质海滩堆积地貌类型.(4)根据海岸地貌和沉积成因模式,将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划分为岬湾海岸叠置沙体沉积形式、滨外坝沙体连续沉积形式和浪控三角洲平原岸改造沉积形式等3种基本模型.(5)沿海晚第四世纪古夷平地貌面与现代海平面相对高程分布的分析表明,山丘岬湾岸型砂质海滩主要形成在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段或构造相对稳定区段,而台地岬湾岸型和泻湖一沙坝岸型形成在上升区段,浪控三角洲平原岸型则分布在断块盆地.  相似文献   
955.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海平面上升、台风和风暴潮频率增加以及强度增大等问题致使世界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我国的海岸人口、资源与环境亦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应用适应性和适应性管理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时空演变和侵蚀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研究海岸侵蚀的适应性类型,尝试提出"现场观测—数据库建立—综合评价—概念模型—措施制定"的海岸侵蚀灾害适应性管理模式流程,并探讨了4点具体管理措施:1完善海岸侵蚀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侵蚀海岸监测预报预警系统;2实施相关部门会商制度;3评估和正确引导海岸人类活动;4构建公共参与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56.
华南岬间弧形海岸平面形态影响因素及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华南47个典型弧形海岸,选取表征海岸平面形态特征、海岸水动力等10个地貌动力要素,利用主成分、分层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华南弧形海岸的主要因素及海岸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华南弧形海岸平面形态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水动力、海陆供沙等要素共同作用;(2)华南弧形海岸可以分成4个大类。第一类型是中、强潮型海岸;第二类型主要为强浪型海岸;第三类型是地质构造控制的大型弧形海岸;第四类型只有洋浦湾与铺前湾,是比较独特的弧形海岸类型;(3)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探究地貌动力要素及海岸形态与类型的关系,说明华南弧形海岸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57.
基于TerraSAR-X影像的格陵兰岛海岸水边线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佳  洪中华  张云  袁国良 《极地研究》2014,26(4):418-424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海岸线的变迁,极地区域拥有最大的冰川,冰川的消融将导致全球海岸线的迅速变迁,因此研究极地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潮汐等影响,卫星影像提取的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只是海岸水边线,本文以格陵兰岛海岸为实验对象,采用Gamma滤波方法对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的相干斑进行预处理,提出了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和Canny边缘检测算子的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基于Terra SARX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取的格陵兰海岸水边线准确率都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958.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海岸沙丘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该文对福建东南漳浦古雷海岸沙丘剖面(GL)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参数和成因判别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对冬季风强度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气候记录和泥炭地质记录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 300年以来海岸沙丘记录的冬季风环境演变信息,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680-11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总体较弱,后期表现为增强趋势,反映风暴潮活动频繁、气候温暖的海岸环境;1100-17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波动增强,反映风沙活动强烈、较寒冷的海岸气候环境;1700AD至今,冬季风强度波动减弱,反映海岸气候环境在波动中回暖、风暴潮活动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959.
海岸沙丘植物分布在海陆交错带,在岸线防护和维持沙丘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水文、生态、美学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在生境条件日益恶劣和人类活动干扰日趋频繁的情况下,海岸沙丘植物处在破坏压力大增、恢复困难的境地。掌握海岸沙丘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适应机理和恢复机制,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综述研究表明,海岸沙丘的气候特征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和演替的第一要素;沙质土壤粒径较粗,通透性较大,水分和养分持蓄能力较弱,白天受热快、日灼、水分蒸发强烈和夜间降温迅速等土壤环境特点,是决定沙质海岸植物存活的另一因素;海陆交接的特殊环境和沙丘发育过程,导致沙丘形状、面积、高度、起伏特性、移动特点、海岸地理位置和陆源生物流等的生境片段化,是限制沙丘基因物种流的重要因子;此外,经济浪潮推动下的人类活动更是深深影响着海陆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改变着海岸沙丘的原有生境、植被格局和演替模式。海岸沙丘天然植物种类相对匮乏,种群单一,优势种明显,层次结构简单,外貌季相变化明显,微生境差异导致植物群落斑块化突出。大多数海岸沙丘植被系统中,优势植物是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但在热带海岸也有小范围的雨林植物分布。不同海岸生境中,沙丘植物衍生了相应的行为、生理生态适应机制。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受干扰的方式、强度、频率会影响演替的进程、速度以及方向,且逆向演替易于发生,并恢复困难。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沙丘植物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关注的前提下,海岸沙丘植被格局及与环境因素关系、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更替的驱动力分析、植物适应机理探讨、适生物种的筛选和恢复效果等的研究对于深入开展沙丘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维持沙丘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60.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macroalgal communities,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were examined along the Yantai coast, China between April 2010 and March 2011. Macroalgae sampling was conducted monthly at four sites along the coast: Jiahe River estuary, Zhifu Island, Fisherman's Wharf, and Yangma Isl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assessed. Along the Yantai coast, 35 macroalga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24 Rhodophyta spp., 7 Chlorophyta, and 4 Phaeophyta spp. Highest species numbers were recorded in the summer at all sampling sites, except in the Jiahe River estuary. Macroalgae biomass was the greatest in the summer. Year-round, the highest species number and dry biomass recorded at Fisherman's Wharf and Yangma Island was attributed to the substrate type. In summer, Ulva pertusa Kjellman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dentified along the Yantai coast, which indicates a risk ofmacroalgae bloom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s appear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macroalgal abundance along the Yantai coas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the macroalgae on the Yantai coast need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