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明代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菊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1,31(1):230-235
通过对明代济南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济南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 a间,济南地区共发生旱灾92次,平均每3 a发生1次。明代济南地区旱灾主要分为两个发生阶段: 1370—1460年代旱灾偏少期和147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明代中后期旱灾呈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点。明代济南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①以三级大旱灾发生频次最多,为36次,平均每7.7 a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39%;②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25次和22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27%和24%;③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共9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10%。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有可能加重了本区旱灾的危害强度。  相似文献   
142.
为推动中国地下水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中国荷兰开展合作项目,以济南为示范区,引进ReGIS信息系统,合作开发ReGIS-China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任意地质剖面和三维立体地质图生成、数据库校正、化学资料分析、水位动态曲线的生成、GMS模型栅格输入、图形生成与分区评价等,为构建全国范围的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3.
2012年12月3日,全省国土资源局长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研究谋划2013年工作思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俭朴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厅长张庆坤主持会议。驻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徐家林,省  相似文献   
144.
10月12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新闻宣传和报刊发行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新闻宣传工作情况,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新闻宣传工作和2013年国土资源报刊发行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相似文献   
145.
济南泉域边界条件、水循环特征及水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斌  彭玉明 《中国岩溶》2014,33(3):272-279
济南泉域是市区泉水的汇流及蓄水范围,在其北部城区中心地带出露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和珍珠泉四大泉群。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济南泉域内岩溶地下水,文章对济南泉域的边界条件、岩溶主径流通道、地下水循环特征及水质变化几个敏感问题进行探讨。利用泉群流量相关分析、流场特征分析、回灌补源分析及自备井调查等手段,重新界定了济南泉域的东边界,将其北部透水段向东扩展至原边界以东约4 km。通过对钻孔岩溶分层统计及缓冲区分析,在山前地带沿党家庄-十六里河-千佛山断裂泉城公园方向地下埋深100~150 m发现一条补给四大泉群的岩溶地下水集中径流带。研究发现,五龙潭和珍珠泉以深循环为主,补给主要来自岩溶地下水,而趵突泉和黑虎泉同时受深循环和浅循环影响较大,趵突泉主要补给来自西部和南部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除此以外黑虎泉在东南方向上还有一定量的岩溶地下水补给。目前岩溶水水质变差,南部岩溶裸露区,尤其水库河道周边地带,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相似文献   
146.
济南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4—2006年济南市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变化特征,济南市热岛效应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应用区域自动气象站2007—2008年逐时气温观测资料,结合济南市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了济南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春、夏、秋、冬,济南的城市热岛在空间分布上均以泉城广场、市政府为中心呈环状放射发展。热岛强度以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济南热岛日变化规律是夜间大于白天,城市热岛以日为周期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快速形成、快速消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7.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8.
“乡试”毕竟是地方科考,中试的学子们取得举人身份,初步具备入仕资格了,但要想端皇家的金饭碗,还要考好国家级大考——“会试”。  相似文献   
149.
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已被废除,但它的历史记忆犹在。科举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济南的很多街道和建筑上,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山东省政府大院东侧不远处,有一条宽不过数米的街巷——"贡院墙根街"。关于街名的来历,当地很多居民都非常清楚,因为"它就在贡院的边上"。据介绍,贡院是  相似文献   
150.
《山东地质》2009,(8):F0004-F0004
全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会议暨培训班于2009年8月6日至7日在济南举办。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山东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全国项目办主任王安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柏贵生出席会议并讲话。17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局长、储量科长和有关厅属事业单位,有关地勘单位,参加了会议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