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0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956篇
测绘学   296篇
大气科学   1270篇
地球物理   1288篇
地质学   1062篇
海洋学   677篇
天文学   205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坡面含沙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坡面流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动力之一,具有独特的水动力学特性。本文对坡面含沙水流的流态、阻力系数、流速的测量与计算、径流能量以及含沙量对以上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表征坡面流流态的参数有雷诺数与弗汝德数,雷诺数研究的分歧点一般存在于对其“层流”的界定上,降雨扰动是造成其流态特殊性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裸土上的清水坡面流弗汝德数大于1,较少的研究含沙水流流态的资料表明,目前对含沙水流雷诺数的观点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含沙水流属于缓流范畴;不同坡面试验所获得的阻力系数值不同,影响阻力系数的因素有雷诺数、水深、弗汝德数、含沙量等,在含沙水流中,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水深的关系复杂,与弗汝德数呈负相关,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测量坡面流流速的方法很多,各自存在优缺点,精密仪器暂不适合量测含沙水流,用染色剂法测量坡面含沙水流的流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常采用坡度、流量的幂函数计算坡面流流速,一般认为流速与含沙量呈反比;能量是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综合体现,一般认为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坡面流能量消耗呈增加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分析坡面侵蚀机理、完善坡面侵蚀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2.
一次江淮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1999年6月23日发生在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这次暴雨过程的物理条件、云团的演变特征及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分析表明,在暴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多个中尺度云团在相继生成和移动发展,暴雨中心是几个发展较强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输送,并且通过强垂直运动向对流层中上层输送水汽,这次暴雨与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西南涡分裂出一系列的小涡旋,这些小涡旋边向东移边减弱,并且同时在地面上引发小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增强低空水平辐合,成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机制,低空急流中心与雨区相互对应,且急流风速增强,风速水平切变梯度增大的过程对应着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33.
一个陆面过程参数化模式与 MM5的耦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殷达中  陈家宜 《大气科学》2000,24(2):177-186
在法国陆面过程模式的基础上,为了表示冠层叶片遮挡对水分蒸发阻抗的影响,在植被覆盖部分引入了遮盖因子,然后将这个修正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模式耦合到MM5模式中。耦合后的模式模拟出了因为降水造成土壤湿度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作用对地面通量的影响,而原MM5模式模拟结果则没有反映上述动态变化对地面通量的作用。原MM5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拟了1993年8月17日到20日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为中心的中尺度区域的气象场,模拟结果和IMGRASS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对比说明新的陆面过程模式提高了MM5模式对地面通量和边界层各物理量(风、温、湿)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934.
对2005年9月18—1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850hPa暖切变线北上引发的,暴雨主要产生在暖切变线强盛时期和转为冷槽时的变性阶段。西风带小高压在鲁北地区的滞留对稳定和延长暖切变线对暴雨区的影响时间起了关键作用。高空急流与低空较强西南气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区的对流运动提供了大尺度环境场。0516号台风和副高西北侧的两支偏南气流结合,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500hPa短波槽和850hPa湿静力能量锋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系统。  相似文献   
935.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936.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量平衡分析作为评价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性方法,备受学界重视。应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和EBR(Energy Balance Ratio)2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点,并分析各种涡度通量修正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鼎湖山通量站平均能力平衡不闭合度为33%-47%,略高于普遍报道的不闭合度范围(10%-30%)。WPL修正、μ*订正和坐标转换,使得能量平衡闭合度有所提高,但夜间特别是冬季能量平衡较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明夜间弱湍流并不是导致夜间能量平衡闭合度差的主要原因。为客观评价本通量站以及ChinaFLUX能量平衡状况和通量数据质量,确定涡度相关法CO2通量数据分析方法和改进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7.
介绍了青藏高原水文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水文模拟是研究水文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国际上第一代水文模型为"集总式",第二代水文模型为"分布式",但它们大都以描述降水—产流的水分输移为主("水圈"),未仔细考虑陆—气水热交换中植被的调节作用("生物圈—大气圈")。近10年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大气科学以及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始描述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通过改进陆—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以及植被的生理过程,实现了对流域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综合模拟。然而,针对显著受冰冻圈过程影响的青藏高原,需要深入研究冰冻圈与其他圈层(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实现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参数化,以提升区域水资源和水灾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38.
李金锁  刘喜方  牛新生  商斌  李国臣 《地质学报》2020,94(10):3130-3143
通过对西藏藏北高原多格错仁盐湖湖岸3101cm高度剖面进行地形地貌、地层沉积特征、矿物学特征及粒度、频率磁化率等气候环境变化指标的分析研究发现,整个剖面反映出大致6个较大的气候变化过程:233. 3kaBP~223. 5kaBP气候波动较大,总体趋势气候趋于干冷,期间出现过两次较温暖气候,之后气候逐渐变冷;在223. 5kaBP~213. 6kaBP总体变化为气温大幅度上升,但在期间有一次较大的相对冷干过程;213. 6kaBP~170kaBP之间总体变化气候趋于变冷,中间有2次明显的气候变暖湿过程及两次冷干过程;170kaBP~117. 1kaBP气候转为明显湿热;117. 1kaBP~75. 6kaBP气候变化趋势明显降低;75. 6kaBP~56. 7kaBP气候又明显上升达到湿热状态。以上气候波动规律与极地冰芯记录及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波动规律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本盐湖区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区的CH0310钻孔及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阶地的 QH 86钻孔所揭示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分析对比,发现西藏羌北的多格错仁盐湖区与青海的察尔汗盐湖区及青海湖湖区在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存在极好的可比性,说明青藏高原的气候演化在中晚更新世以来基本具有一致性,在时间上的微小超前与滞后具有区域上的细微变化,说明气候变迁在不同的区域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39.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图和1:600万植被区划图, 按照通用陆面模式CLM植被功能型分类标准, 制作了可用于CLM及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的25 km×25 km分辨率的中国高精度土地覆盖数据(简称VEG数据). 相比CLM默认使用的土地覆盖数据(简称ORG数据), VEG数据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土地覆盖局地特征, 还纠正了ORG数据中裸地和农作物的比例偏高、 灌木的比例偏低等误差. 对比使用两套土地覆盖数据的RegCM4多年连续积分结果, 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分布对气温、 降水等的影响, 并从地表能量收支的角度给出影响机理解释. 结果显示: VEG数据的使用, 使得模式对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 模式在南部区域偏干偏冷的系统误差有所减弱; 采用VEG数据后, 由于粗糙度、 反照率等下垫面参数的改变及云量的变化, 使得地表能量收支发生显著调整.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与湍流通量和长波辐射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主要源自粗糙度引起的湍流通量增加、 以及云量引起的向下净长波辐射增加. 而在中国中部和南部, 短波辐射变化更为明显, 它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相一致. 基于所制作的土地覆盖数据, 可广泛应用于CLM模式在中国区域的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940.
小断层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准确解释小断层的构造形态一直是煤炭地震勘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地震属性技术如蚂蚁追踪、相干能量梯度、谱分解、方差体等以其差异化的属性提取和分析能力,对断层具有较强的指示性,已成为当前断层解释中的常规技术手段。以淮南某工区为例,介绍了四种地震属性技术在断层解释的特点与效果:方差体属性确定了本区大的构造格局,解释本区发育三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相干能量梯度可以明示断层方向,对于倾向为150°的断层,其同方位的相干能量梯度切片比其它方位切片反映的断层清晰度高;谱分解属性对断层的识别能力与频率有关,高频率的谱分解属性切片更容易分辨小断层;同样蚂蚁追踪属性对地层不连续性刻画的更细腻,在本区对5m左右小断层都有清晰辨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