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559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云南蒙自盆地开展了现场调查、采样、抽水试验、动态监测等工作,经与以往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揭示出近30年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蒙自盆地的地下水环境变化特征:蒙自盆地第四系中20个天然水点断流;盆地内不同地区水位下降5~20 m;地下水中SO42-、Cl-含量显著增多,地下水类型由原来的2种增为10种;地下水水质变差,水质良好及以上者占取样总数的百分比由原来的80%,降至17.4%,其主要原因是城镇扩张、人口膨胀,对地下水资源需求量增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大。   相似文献   
992.
国内外铁矿石价格对标基准多采用离岸价或到岸价,而非盈亏平衡运营成本,难以揭示我国铁矿石所面对的真实市场承压价格。为了厘清国际一线生产商的铁矿石盈亏平衡运营成本价格,本文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条带状铁建造(BIF)矿产地——西澳哈默斯利盆地高品位赤铁矿矿床的矿化特征及代表性铁矿石产品展开系统研究,同时引入巴西铁四角地区的铁英岩型赤铁矿矿石作为对照,分析全球典型高品位赤铁矿矿石经济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西澳哈默斯利盆地与BIF相关的高品位赤铁矿的富集矿化类型划分为假象赤铁矿-针铁矿、微板状赤铁矿与河道沉积型赤铁矿,巴西铁四角主要为铁英岩型赤铁矿。上述各矿化类型对应的铁矿石产品的铁元素含量均高于56%;在杂质元素含量上,假象赤铁矿-针铁矿的磷含量高,微板状赤铁矿的磷、硫含量较高,河道沉积型赤铁矿的磷、硫含量较低,铁英岩型赤铁矿含锰。经定量估算,西澳力拓、必和必拓、FMG和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盈亏平衡运营成本价格分别为34.66、36.76、47.35、38.07美元/干吨,可为中国海外权益铁矿项目开发提供运营成本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目的层埋深大、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所造成的沉积相研究和砂体预测的难题,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为例,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能力,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分频处理等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通过单井相标定地层切片属性的实际地质意义,应用纵向关联的多张地层切片,识别出阿克沙布拉克组(SQ_8层序)至少发育六期河道,其中SQ_(8-1)旋回内发育两期,为河道发育最广泛、最强烈的时期;SQ_(8-2)旋回内河道稀疏,纵向连续性差;SQ_(8-3)旋回河道分布局限,水体范围缩小,与SQ_(8-1)、SQ_(8-2)相比较具有沉积的继承性特征,反映出水体深度有所变浅,经历了一期以水进为主的水进—水退过程。研究表明,地层切片技术有效地描述了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与不连续性,这为本区岩性地层圈闭的描述与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5.
张增钊 《地下水》2006,28(5):92-95
本文简要叙述了2005年三门峡水库的来水来沙情况,对库区淤积和渭河下游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防汛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海南地区东三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构造高部位三角洲前缘储层发育程度较差,对储层成因及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有待深入.针对储层成因与分布等问题,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对比与砂体成因分析等手段,发现研究区在北西低、南东高、沟谷相间的古地貌背景下,东三段发育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砂体的成因信息为线索,依据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运用种子点追踪与沿层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上倾尖灭部位是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97.
高超  王随继 《地理科学》2018,38(4):618-627
以黄河青藏高原阿万仓和采日玛两段主河道50 km与65 km长的网状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3期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流量下(176 m3/s,978 m3/s,1 610 m3/s)网状河段活动河道的分布变化图,结合DEM数据分析了现有河道在流量增加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潜在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量大小划分出的3类活动河道,其分布规律基本是后者位于前者的两侧,据此可以推断,网状河分支河道基本是从主河道向两侧逐渐发展的。对于阿万仓河段,在河谷和河间地相对宽阔处,每个河道断面上3类活动河道数的比值为1:1.67:2.25;而在河谷较窄的地方,该比值为1:1.22:1.33。在采日玛河段,该比值分别为1:1.3:1.4和1:0.95:1.16。在宽阔的草原湿地河段,当网状河的主河道发生弯曲时,弯道内侧的活动河道数要大于弯道外侧的活动河道数。在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断面上的活动河道线密度与河谷宽度之间呈现出极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峡谷地带由于两侧高地形的限制,河谷宽窄不一,活动河道的线密度相对较大、且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998.
RTK测量精度评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分析实时差分GPS误差源的基础上,提出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评定方法,并阐述RTK在河道测量中的应用现状和对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9.
正三、从地理名称查地质变迁1.万泉无泉运城地区的万荣县,是万泉与荣河两个县合并命名的。而"万泉无泉"的民谚,则是指万泉县没有泉水。既然如此,为何有万泉的地名?难道这仅仅是人们的一种祈盼吗(例如中阳县有一个穷山村叫"万年饱",就是人们饿怕了,希望以后能永世不挨饿而命名)?查县志发现,万泉原来是因"城临山涧,地多涌泉"而得名的。古万泉城建于峨嵋台地主峰——孤峰(海拔1411米)的北麓,几乎是千里旱原之顶端。其北东、北西有两条黄土冲沟切过,如今都是滴水俱无的干沟。那么当时"地多涌泉"  相似文献   
1000.
Due to safety concerns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for landlocked salmon,a 13-m high check dam on Chijiawan Creek was removed in late May 2011 in Taiwan.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channel evolution of different scenarios.We further compare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riverbed elevation changes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derived from the diffusion equation and field dynamics as well after the creek experienced the first flood even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gnitude of discharges and notch size are dominant factors in resulting channel evolution.Whil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scharge,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net change in upstream volume are associated with notch size.While the theoretical equation could help understand the channel change after dam removal,it only explained the evolution closer to the dam.The physical experiments,on the other hand,provided insight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comparing alternative proposed management actions.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edicted and actual outcome highlight more needed inputs for future dam-removal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