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5篇 |
免费 | 1319篇 |
国内免费 | 18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篇 |
大气科学 | 7011篇 |
地球物理 | 311篇 |
地质学 | 1562篇 |
海洋学 | 618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275篇 |
自然地理 | 17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90篇 |
2022年 | 248篇 |
2021年 | 263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442篇 |
2013年 | 372篇 |
2012年 | 419篇 |
2011年 | 465篇 |
2010年 | 533篇 |
2009年 | 546篇 |
2008年 | 577篇 |
2007年 | 582篇 |
2006年 | 492篇 |
2005年 | 559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76篇 |
2002年 | 457篇 |
2001年 | 388篇 |
2000年 | 338篇 |
1999年 | 318篇 |
1998年 | 294篇 |
1997年 | 293篇 |
1996年 | 276篇 |
1995年 | 257篇 |
1994年 | 260篇 |
1993年 | 194篇 |
1992年 | 213篇 |
1991年 | 180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1年 | 5篇 |
1938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集自青海省雪山乡的祁连圆柏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将标准年表与黄河源区内4个气象站各气象要素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源区5—6月最高气温与标准年表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65。根据相关分析结果,重建了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距平序列,重建方程经过逐一剔除检验,方差解释量达42.2%,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重建序列在近400年间先后经历了8个较暖时间段和8个较冷时间段,暖期时段有1644—1656、1727—1746、1786—1797、1817—1835、1860—1885、1916—1934、1952—1968和1992—2005年,冷期的时段分别为1632—1643、1657—1696、1747—1764、1798—1816、1836—1859、1898—1915、1935—1951和1969—1991年。对比本次重建序列与杂多、青藏高原东部以及长江源的气温重建序列,发现以上序列在公共时段变化趋势一致,另外,一些文献和历史记载也证实了此次重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2.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我国在气候问题中的数值模拟式研究方面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气候模式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利用气候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报试验研究工作。对我国1991 ̄1994年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4.
在第四纪研究方面,2001年上半年有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召开。一次是5月9~11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季风研讨会”(Symposium on Asaia Monsoon),由汪品先院士主持;另一次是5月15~17日在西安召开的“环境变迁中的人类尺度和自然过程”(Conference of Human Dimensions and Natural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Change),由安芷生院士主持。会议的论文和总结将正式出版。十分感谢主持人的邀请,我参加了这两次盛会,学习到很多新知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感想,提出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李至初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汛期,我国大江大河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洪涝灾害,但局地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繁,四川、重庆、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损失较重。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但阶段性起伏变化较大,冬、春、秋季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或雪灾,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年内,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雷雨大风、冰雹、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上年同期增多。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