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许炯心 《中国沙漠》2005,25(4):552-556
以黄土高原地区227个县的资料为基础,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年均沙尘暴日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从西北向东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加,气候由干旱、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表物质由风成沙、沙黄土向典型黄土和粘黄土过渡,天然植被类型由干旱荒漠、干草原、森林草原、草原森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自然地理因子的地带性分异导致了沙尘暴的频率按同一方向递减。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地表物质的抗蚀性对沙尘暴的影响较大,年降水量次之,大风日数居第三。通过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加地表的抗蚀性,可以减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92.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4月16—17日发生在内蒙古的一次区域性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强辐合,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有利于沙尘的起沙及远距离传输。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近49年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唐国利  巢清尘 《气象》2005,31(5):8-11
利用1954~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从大风天气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沙尘暴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暴总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比50年代到60年代减少了73%;沙尘暴的下降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一致性。比较发现,沙尘暴总日数和大风总日数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2。这表明,我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大风的变化而变化,风力条件的减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境内沙尘暴频数下降的主要原因。1997年后沙尘暴日数的回升也同样伴随着大风日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994.
黑河上游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深对黑河上游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以研究区5个站点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的降水同位素实测数据和气象数据为基础, 除对降水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外, 主要利用TrajStat软件中的后向轨迹计算模块与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方法, 对研究区降水的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水汽通量等方法进行了补充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同位素呈夏高冬低趋势, 大气水线斜率(8.02)和截距(11.02)均高于全球大气水线的斜率(8.00)和截距(10.00), 存在温度效应(δ18O=0.43x-10.82, r=0.54, P<0.0001), 不存在降水量效应(δ18O=-0.05x-7.81, r=0.03, P<0.0001); 研究区降水受多种水汽影响, 西风水汽影响最大。夏季除受西风水汽影响外, 还受东南季风水汽影响显著且水汽来源复杂; 研究区夏季的潜在蒸发源地集中在一些相对湿度和蒸发量较大的地区, 如祁连山区、 河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部、 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酒泉地区西南部等; 当降水量小、 温度高时, 持续性降水的大气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较小, 暴雨稳定同位素值较贫化, 受东南季风水汽影响最大, 其次是北方和西风水汽, 多种水汽辐合是暴雨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5.
文章使用T213风场及温度场资料、6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11日前后内蒙古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中的Q矢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对内蒙古地区的降水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6.
2004年5月8日黑龙江省出现了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天气,当日天气现象记录为:大风7^24 8^19 8^50 9^11-10^15 11^04-14^35 14^53-15^28 15^44-15^49 16^05-18^05,扬沙12^20-14^17 18^08-19^15,沙尘暴14^17-18^08[300]其间16^18极大为风速为23.0m/s,14^53最大风速达20.3m/s。预审中没有发现问题。但审核中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通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大气所325 m铁塔的湍流资料和梯度资料,对2003年3月20~23日影响北京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通量和湍流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影响是从上层开始的.沙尘爆发前,边界层有强逆温存在,动量以中尺度输送为主,湍流很弱.沙尘爆发时,向下的湍流动量通量明显加大.湍流动量通量是沙尘沉降的主要原因,但沙尘爆发前的中尺度过程不能忽略.沙尘爆发前后,感热通量均以小尺度的湍流输送为主,中尺度输送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中国沙漠》2007,27(4):668-671
用2004年5月23—24日民勤基准气象站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加密探测,对大气热力参数“3 θ”和动力参数“相对风暴螺旋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来临前到沙尘暴过境的前半期,大气温湿结构的分布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沙尘暴过境的后期,大气层结调整到稳定状态,抑制了干对流的发展;沙尘暴天气结束后整层大气湿度增大,并出现了小雨天气。沙尘暴期间相对风暴螺旋度值小于雷暴等强烈湿对流的临界值,但仍然与沙尘暴的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9.
宁夏河东沙地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土壤起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评价宁夏河东沙地不同生态破坏与植被恢复措施的防沙治沙效果,利用自行设计的5个高度降尘接沙仪和4台内蒙古农牧大学生产的水平输沙接沙仪,通过人工吹风的方式,于2004年5月20—23日在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下垫面上,开展不同垂直高度和不同距离的降尘试验和不同垂直高度的沙尘粒子截留试验。植被类型为自然裸露沙丘、低覆盖度天然草场、围栏禁牧的自然恢复草场、人工草方格沙丘治理结合飞播的生态恢复治理草地及原退耕还牧的复垦农田。结果表明,裸露沙丘土壤风蚀最严重,防沙治沙以围栏禁牧效果最好,其次为草网格治理,复垦农田和流动沙丘均容易起沙。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4—2003年历年沙尘暴实测资料,分析了沙尘暴与3.2 m深度地温场及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多发年与少发年地温场分布差异明显;多发年地温偏低,少发年地温偏高。4月多雨时,沙尘暴频数少,反之频数多。3.2 m地温具有很好的季际连续性,故可以利用冬季甚至上年秋季的地温场来预测春季沙尘暴频次的多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