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71—2010年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多项式拟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Yamamoto法等分析了1971—2010年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⑴呼和浩特各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西到东呈现出高—低分布特点。⑵春季(3—5月)是扬沙、沙尘暴天气现象最频发季节,不频发时段是秋季(9—10月),沙尘暴的季节分布基本上是春多秋少。⑶从年际分布特征来讲,扬沙、沙尘暴日数总体呈现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在总体下降的同时到21世纪初期又有所上升。⑷扬沙日数序列研究时段内显著存在着5~8a周期振荡;沙尘暴日数序列的周期特征不明显。⑸通过突变检测得知:沙尘天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突变减少,之后整体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⑹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发生最多,80年代沙尘天气在逐步减少,90年代达最少,到了21世纪前10年扬沙、沙尘暴发生日数均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942.
沙尘天气过程沙地下垫面沙尘通量的获取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2004年春季沙尘暴和微气象学加强观测实验资料,计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地区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沙尘浓度通量;研究了沙尘暴过程中湍流作用、沙尘输送特征及起沙条件。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白天近地层热力湍流作用强于动力湍流,湍流交换以感热交换为主;沙尘天气过程中,近地面层湍流动力作用明显增加,湍流动量和感热交换都对湍流输送有主要贡献,感热通量数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动力湍流强于热力湍流。随着沙尘天气经历起沙、平衡、沉降的演变过程,沙尘通量数值呈现由正值为主,过渡到向上和向下数值相当、向下数值比例增加。非沙尘天气、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通量值范围分别是±5μg/(m2.s)、±30μg/(m2.s)和-200—300μg/(m2.s)之间。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也存在一定量的沙尘输送,但数值较小。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沙尘通量与摩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为F=Cu3*。临界起沙风速和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6m/s和0.4m/s。  相似文献   
943.
用陕西省58个气象观测站近46a(1961-2006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陕西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陕北沙尘暴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在相同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沙尘暴的时间变化(日、年、年际与年代际)主要与大风有关,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天气气候条件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陕西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变化较平稳,本世纪初徘徊在低值附近。  相似文献   
944.
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沙尘日数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取青藏高原66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风高发区集中在以托托河为中心的高原主体上,有4个沙尘暴和扬沙源区,且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它们的空间分布型随季节变化较小。年代际变化趋势表明,大风日数与扬沙、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高原西部和中部的大风沙尘日数又存在反位相变化特征。巾部大风日数呈阶梯型年代际增多,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略呈减少趋势;西部大风日数则呈阶梯型减少,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呈现“几”字形分布。  相似文献   
945.
今天,由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学会和我们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召开了世界气象日座谈会。紧紧围绕今年的主题“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进行了座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世界气象组织选择这个主题正如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所说,一是表达了对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二是呼吁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是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的时候成立的。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科学和技…  相似文献   
946.
陈述了沙尘暴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当前国内外对沙尘暴的新认识,指出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原因,并提出治理沙尘暴的设想。  相似文献   
947.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张掖CINRAD-CC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对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快速东移叠加到地面热低压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T-LnP图上500~540 hPa干暖盖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存储和积累,干暖盖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沙尘暴发生前对流系统先从低层发展,然后迅速向中层发展;沙尘暴发生后中低层雷达回波减弱;中层回波开始增强,并向下发展,降水增大后,沙尘暴减弱消失;沙尘暴发生在紧邻强回波前面弱回波区域内;地面观测沙尘暴发生、发展、消亡时间与逆风区生消演变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发生在逆风区范围内,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逆风区外层风速大值区的强辐合上升气流中.  相似文献   
948.
我国北方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美国大气中心6h一次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1.0°×1.0°)对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高空急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次气旋发生发展在斜压区,气旋的发展阶段温度平流作用明显。沙尘暴过程主要是由气旋冷锋及锋后地面大风触发的,地面大风的形成与气旋发展、锋后冷平流及高空急流动量下传有关。  相似文献   
949.
沙尘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沙漠广阔,是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区之一。2002年新疆气象台曾开发了《春夏季塔里木盆地大范围沙尘暴预警系统》,该系统根据预报员的经验,提炼出不同等压面上的描述环流系统的量化指标,计算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对应环流指标值,与给出的判据进行比较,预报塔里木盆地的翻山型、东灌型、局地热低压型3类成因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结合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的新疆沙尘暴客观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很有必要。1预报区域划分王旭等人对新疆的沙尘暴与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  相似文献   
950.
沙尘暴天气对兰州市环境影响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及兰州市太阳辐射资料 ,从沙尘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太阳辐射强度影响等多方面 ,对 2 0 0 1年 4月 6~ 1 0日兰州上游发生的一次强度较大、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沙尘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 1 )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与南疆、蒙古地面热低压的相互作用为沙尘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前期持续增暖少雨 ,导致表层土质干燥疏松 ,沙尘源丰富 ,是此次沙尘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 ;( 2 )此次沙尘天气导致兰州市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使兰州市空气质量恶化 2~ 5倍 ;( 3)沙尘天气对兰州市太阳总辐射有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沙尘天气白天减小地面净辐射能收入 ,抑制地面增温 ;夜间减小地面净辐射能支出 ,抑制地面冷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