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2004,30(11):38-42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212.
大气斜压性与入海江淮气旋发展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有利于气旋发展 .另外 ,对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伴随气旋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强度有所增强 ,在气旋整个生命期中气旋位置有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向出口区的北侧移动的趋势 .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大气斜压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13.
范俊红  易笑园 《气象学报》2019,77(6):965-979
持续48 h的大范围雨转暴雪天气先后影响了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华北地区降雪量15—30 mm。此次过程中地面影响系统复杂,有华北锢囚锋、江淮气旋、北路冷锋。利用准地转理论、凝结函数法、垂直剖面分析和常规观测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华北锢囚锋和江淮气旋在降雪量和降水效率、水汽和动力条件、垂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并描述了多种地面影响系统的演变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在降雪量和效率上,华北锢囚锋降雪量小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主要影响华北西部,降雪持续24 h,江淮气旋主要影响华北中东部,降雪持续30 h;降水前半段华北锢囚锋降水效率为0.76,江淮气旋为0.58,降水后半段两者均为1.5。(2)在水汽条件上,华北锢囚锋明显弱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水汽通道在700 hPa上,来自西南地区,而江淮气旋在700和850 hPa上,来自西南地区和东海;华北锢囚锋水汽含量中心和水汽辐合中心主要集中在近地面层锢囚锋附近,而江淮气旋在800—600 hPa气旋北侧偏南气流里。(3)在动力条件上,华北锢囚锋明显弱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南段涡度平流垂直微差项起主要作用,北段温度平流拉普拉斯项起主要作用,江淮气旋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和涡度平流的垂直微差项均起到重要作用。(4)在垂直结构上,江淮气旋锢囚时为冷式锢囚,并有北路冷锋楔入其暖锋下面,强度明显强于华北锢囚锋。(5)在演变和相互作用上,江淮气旋的北上减弱了华北锢囚锋;北路冷锋对随江淮气旋北上的暖湿气流起到“冷垫”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214.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冬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成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简单相关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环流和前期冬、春全球海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入梅的早晚与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入梅早的年份,其前期冬季北太西洋涛动强,北半球只有一个强的极涡并位于格陵兰上空,相应东亚大槽弱;入梅晚的年份,则其前冬环流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弱,北半球存在两个极涡,其中一个仍然位于格陵兰上空,而另一个则位于西伯利亚上空,相应东亚大槽较常年  相似文献   
215.
引用一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气旋相空间法,采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两次江淮气旋个例进行研究,验证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层热成风参数与中心气压的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热力不对称性参数的大幅下降和低层冷核的减弱对主要降水时段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效果优于基于温度平流偶极子的分析方法。同时探讨了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适应性及可改进处;该方法适用于格点数据,计算简便,有望投入气象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216.
江淮流域大洪水的发生规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利华 《地理科学》2000,20(5):427-430
江淮流域的大洪水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三点新的认识:(1)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江淮流域一般容易出现大洪水;(2)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江淮流域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3)在太阳黑子活动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江淮流域更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这些认识可以为长期及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7.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年夏季长江继54年以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洪水,江淮流域暴雨持续发生,暴雨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的研究再次引起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学者在梅雨暴雨方面做过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梅雨的早期研究,东亚季风的进展,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等方面,指出东亚季风与中国梅雨期持续性暴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东亚季风异常着手,一定可以在梅雨暴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8.
1999年6月24日到7月1日浙江省嘉兴市出现连续暴雨过程.500hPa环流特征与以往梅汛期不同,中低层华北高压少动,西南急流明显,稳定的中低层切变和江淮气旋发生发展,水汽通量散度及θse为这次降水提供了重要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19.
1997年江淮梅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欣  杨秋明 《气象科学》2000,20(1):79-89
1997年江淮梅雨姗姗来迟,汉品以东的长江中、下流地区和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少4-5成,对照历史上50年江淮梅雨资料分析:1997年梅雨,属迟梅、旱梅。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特征的分析,认为1997年具有历史上同类迟梅、旱梅的环流特征;并应用4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总量M值(梅雨旱、涝指数)的非整数波动率谱的分析,1997年梅汛期出现旱是符合M值周期演变规律的,对梅雨期副热带高压的  相似文献   
220.
李崇银  杨辉 《湖泊科学》2003,15(Z1):16-22
观测资料的分析极为清楚地表明,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着极为明显的低频变化,周期为30-60d和近20d的振荡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尤其是在多雨的年份.对应江淮夏季多雨(涝)年和少雨(旱)年,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其大气季节内振荡(IS0)的形势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多雨(少雨)年,在长江以南的850hPa上为一个低频(IS0)反气旋(气旋)性环流控制,而中国北部和日本一带为气旋(反气旋)性环流,从而在江淮流域形成较强的低频辐合(辐散)气流;在200hPa的青藏高原上却为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性环流所控制.分析还表明,对应多雨年,在江淮流域有明显的由中高讳度向南传播和由低玮度向北传播的大气低频振荡的汇合情况;而对应于少雨年,由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低频系统较不明显,在江淮流域低频系统的汇合也较为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