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9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梅雨锋雨的不平衡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2.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环流形势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惟丰 《气象》1992,18(8):16-21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与副高位置异常稳定有很大关系。5—7月副高的异常偏强,与日本以南黑潮区暖水和副高北侧密集海洋锋区的存在,特别是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负距平发展引起瓦克环流发展和菲律宾附近上升运动加强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3.
孙安健 《气象》1992,18(9):13-16
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梅期雨季来得早、雨势猛、持续时间长,超过了水利工程所能承受的能力。里下河与太湖平原周围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地形和相对独立的封闭性水系是易于洪涝的自然条件。围湖垦殖和封堵河道的人为不恰当活动以及城市、工矿企业防洪意识淡薄,是洪涝危害程度加重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4.
徐群 《气象》1992,18(9):17-20
从年、季、月以至中期等多种时间尺度,探索、分析了1991年江淮流域入梅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发现以前冬黑潮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低纬暖洋流和暖空气异常偏强,热带中、西太平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其次还应考虑到5月13日太阳质子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本文采用OSU-AGCM大气环流模式,对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夏季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异常对东亚环流形势及云量分布异常的影响是形成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异常热力强迫还可以引起大范围云量的异常分布和云量异常区类似于二维Rossby波列没大圆路径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6.
1991年梅雨期中冷空气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伟  陶祖钰 《大气科学》1995,19(3):375-379
通过对1991年7月4—6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中冷空气的轨迹分析表明,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造成了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的对峙和高原东侧50hPa槽的发展,后者又进而促使了梅雨锋上的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67.
韦统健  张晶 《气象科学》1995,15(1):18-26
本文利用MM4模式对91年6月30日-7月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着重研究了高低空急流对强降水的影响。发现当降水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和代空急流出口区的北侧时,极晚拉生强对流面出现暴雨,而这种相对位置的配置则与高空急流分裂为南北两支有关。  相似文献   
68.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9.
以MM4模式为框架,研制并建立了东海近海热带气旋及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将对热带气旋的预报和一般天气的预报统一在一个模式中,并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控制,自1994年台风季节起投入了业务试验和准业务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东海近海热带气旋路径、风场、降水及江淮梅雨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0.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