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7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2.
梅雨期长江流域两类气旋性扰动和暴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个例,研究了两类梅雨涡的产生、演变及与之联系的暴雨发展过程。一类是移到长江中游的典型西南涡,其斜压结构出现在副热带暖环境中,是在这个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类是串行于梅雨切变线上的小型正涡度扰动,其演变过程更复杂一些。文章结合这两次个例对作者过去的一些结果作了验证、充实和归纳。并论及复杂暴雨发展过程的一些预报难点。  相似文献   
53.
梅雨锋雨的不平衡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54.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环流形势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惟丰 《气象》1992,18(8):16-21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与副高位置异常稳定有很大关系。5—7月副高的异常偏强,与日本以南黑潮区暖水和副高北侧密集海洋锋区的存在,特别是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负距平发展引起瓦克环流发展和菲律宾附近上升运动加强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5.
查册桥矿区位于江南过渡带,包括牛头高家金矿床、程檀金矿床、路源金矿点和东边金矿化点、杨梅尖金矿点.其中牛头高家金矿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红土型金矿.研究区主体位于东至断裂与高坦断裂带交汇处及其两侧,三岗尖-杨美桥背斜核部及北翼.区内存在多个重要的赋矿层位,主要包括南华系休宁组、南沱组,震旦系蓝田组,寒武系黄柏岭组、杨柳岗组,奥陶系仑山组、东至组.高坦断裂带、兰程畈断裂带、奥陶系/志留系间的推覆-滑覆断层界面均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受其控制,物化探异常也主要沿其分布.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找矿潜力进行分析,认为区内具有寻找低温热液型-叠改型、层控夕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金、铜、钨、钼、银、铅锌等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56.
1991年梅雨期中冷空气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伟  陶祖钰 《大气科学》1995,19(3):375-379
通过对1991年7月4—6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中冷空气的轨迹分析表明,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造成了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的对峙和高原东侧50hPa槽的发展,后者又进而促使了梅雨锋上的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57.
韦统健  张晶 《气象科学》1995,15(1):18-26
本文利用MM4模式对91年6月30日-7月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着重研究了高低空急流对强降水的影响。发现当降水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和代空急流出口区的北侧时,极晚拉生强对流面出现暴雨,而这种相对位置的配置则与高空急流分裂为南北两支有关。  相似文献   
58.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9.
以MM4模式为框架,研制并建立了东海近海热带气旋及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将对热带气旋的预报和一般天气的预报统一在一个模式中,并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控制,自1994年台风季节起投入了业务试验和准业务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东海近海热带气旋路径、风场、降水及江淮梅雨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0.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