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8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418篇 |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102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4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Okubo-Weiss(OW)参数,对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切变线诱发高原低涡生成的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OW负值带可以指示高原切变线的可能生成区;OW值趋于0时,切变线变得不稳定,强度逐渐减弱;OW正值区能够指示高原低涡的后续移动趋势以及发展情况,气流辐合区域与OW大正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此次高原切变线气流活动以拉伸变形为主。切变线生成阶段,其附近气流作拉伸变形运动;切变线成熟阶段,气流拉伸变形运动达到最强;切变线减弱阶段,其气流拉伸变形运动减弱。(3)切变线的生成以及移动主要受总变形方程的局地变化项影响;低涡的生成位置以及后续移动路径与水平涡度方程的散度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流辐合在高原低涡形成的初期起主要作用,辐合强度的减弱会抑制高原低涡的东移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2.
江南断裂带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野外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和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其布格重力异常显示断裂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具有向SE向偏移的特征;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和沉积环境。通过对其野外构造现象、地球物理、岩相古地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江南断裂带(安徽段)是一个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加里东期,断裂开始发育;该断裂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沉积相、沉积环境的不同,表现为同沉积活动断层的性质;印支期断裂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及顺层剪切作用;燕山早期主要为一系列由SE向NW逆冲推覆构造及脆性断裂;燕山晚期,断裂主要表现正断层及平移断层的特征;喜山期,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3.
154.
自从西溪湿地公园开放以来,游人如潮,早已成为杭州西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也成为人们杭州之旅的必游之地。2009年来,西溪三期工程竣工,又为游客西溪之行锦上添花。西溪三期地处余杭区的五常街道,园林庭院等与西溪一,二期建设大同小异,我们参观了洪氏宗祠,西溪武术、“三瑞教子”,以及装饰精致的亭台楼阁等,并且观赏了著名的昆曲表演。不过到访西溪三期公园,令人印象至深的地方莫过于那里的“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院”了。整体建筑己初见端倪: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江南传统民居耸立于园中,煞是诱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5.
在引发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天气系统中,高原低值系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高原低涡与高原切变线对强降水的协同作用是高原天气影响的一种常见样式,预报员将其称为低涡切变暴雨。本文回顾了高原低涡、切变线及其暴雨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应用、诊断计算、动力理论以及数值模式等多方法研究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的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诱发暴雨机理等科学问题,并基于低涡、切变线暴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发展应用趋势,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些新方向。由于目前对这两类几何形状迥异但物理属性相近的高原低值天气系统关系的认知仍存较大分歧,两者相互作用进而引发高影响天气过程的物理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高原低涡、切变线气候学统计结果的差异还相当明显。因此,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与交叉拓展,不仅对推动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科学意义,对高原及下游灾害性天气、气候业务能力的提升亦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6.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构造古地理的焦点之一。赣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宙“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进一步澄清有关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本课题组织了包括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员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本项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57.
四城岭地区上寒武统生物化石的新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c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 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9.
160.
2009年7月,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其中,西藏7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云南为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9.6mm,较常年同期偏少6.3mm.但是本月,我国局地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其中四川、湖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且青海7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黑龙江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热带风暴苏迪罗、台风莫拉菲先后在我国华南登陆;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全国24个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