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2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贵阳市2014-2019年汛期(4-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汛期短时降水呈现中部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清镇市中南部-观山湖区-白云区一带,该区域也是降水量最多,短时强降水贡献最大的区域。贵阳市汛期短时强降水集中在5-8月,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一天中相对高值时段为23-03时、7-8时和20-21时,不同月份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差异;持续时间≥3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集中在清镇市中南部-观山湖区-白云区-乌当区西部一带,次高频区域集中在花溪区中南部及修文县南部;根据影响系统不同,将区域≥20%的短时强降水分为4类,其中低涡切变型最多,占50.9%,冷锋低槽型占35.9%,梅雨锋型占9.4%,两高切变型占3.8%。  相似文献   
962.
李超  陈潜  赵春阳  张超 《山东气象》2021,41(2):24-33
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配合的相似环流背景下,2019 年 4 月 11 日深圳出现短时暴雨( 简称“2019 年过程”),2020 年 4 月 11 日以稳定性弱降水为主( 简称“2020 年过程”),利用 ERAS 再分析数据等对深圳这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2019 年过程,温湿层结等对流条件和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空辐合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边界层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活动, 导致深圳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2020 年过程,低层辐合等动力条件较好,但对流条件相对较弱,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对比分析说明,温度和湿度层结条件较动力条件对华南前汛期 MCS 生成作用更为明显,强对流发生前 12 h深圳等珠三角地区 Q矢量辐合明显,对 MCS 活动以及强对流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3.
964.
通过近30 a逐日降水资料对印江、江口、松桃3县降水稳定性分析得出:①汛期降水的主要集中在5—7月;②汛期雨量在年际间表现不够稳定,雨涝年的汛期雨量是干旱年的2倍多;③按滑动10 d计算集中期,松桃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1—10日、6月22日—7月1日、7月10—19日;江口县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29日—7月8日、6月1—10日、6月15—24日;印江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18—27日、6月1—10日、7月15—24日。年际间降水集中期不稳定,需要常年做出预测。④印江、江口、松桃4月和10月有暴雨灾害出现,宜将当地的汛期定为4—10月。对长历时降水分析得出:①汛情的严重程度与4 d以内的长历时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研究时长4 d以内的最大累积降水能反映汛情的基本情况;②依据经验频率,统计24 h、48 h、72 h和96 h共4个时长10 a 1遇、5 a 1遇、3 a 1遇的雨量情况,认为在无新增佐证的情况下,宜将3 a 1遇的降水量确定为长历时降水致灾风险阈值。  相似文献   
965.
汛期已至,又到了地质灾害高危季节,新宁县以搬迁安置为重要手段,多措并举的防灾模式实现了近年来地灾零伤亡的目标。  相似文献   
966.
丹江口水库秋汛期长期径流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长期径流预报中物理成因考虑较少的问题,以丹江口水库为例,在分析影响径流物理背景的基础上,研究前期气象因子与水库秋汛期入库径流过程的相关关系,识别影响径流的大气环流与海温等物理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预报信息,建立了包含大气环流因子、海温因子等气象物理信息以及前期降雨、径流等水文信息作为预报因子集的三层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利用1956~2008年秋汛期9、10月入库径流量进行模拟与试报,并与仅采用前期降雨径流的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基于物理成因分析的预测模型稳定性良好,模拟及试报精度较高,9、10月试报精度平均提高约30%,分别达到87.5%和75%,并对预报年份中的丰枯特征有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67.
基于1969~2018年广西地区85个气象格点逐日降水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具有高强度及隐蔽性的特点,旱转涝事件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南地区,涝转旱事件则分布于桂西和桂东北地区.(2)典型涝转旱的涝期,广西处在水汽辐合区,南海上空气旋...  相似文献   
968.
利用NCEP/NCAR1961~2010年逐日平均再分析资料, 对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进行划分, 并探讨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偏晚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1) 中国东部前冬来临时间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两个正相关带和两个负相关带, 且与其夏季雨带的位置大致吻合。正相关带分别位于华南、西南以及黄河以北的39°N~42°N一带、东北中南部等地区, 负相关带分别位于黄淮、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和42°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2) 统计特征表明: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的年份, II类雨型发生频率大于其气候发生频率, 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则比气候频率偏小; 前冬季节来临偏晚的年份, I类雨型发生的频率偏大, 而I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偏小, 典型年份的合成分析结果与雨带类型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反之, 从雨型与前冬来临时间的对应关系统计分析发现, I类雨型年份,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显著偏晚年份占优, 而II类雨型年份, 前冬季节来临显著偏早年份占优, III类雨型年份对应关系不显著。总体而言, 季节来临早晚与雨带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 (3) 前冬来临早晚对应了不同的前期和同期海温、水汽和环流型, 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造成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北江流域15个气象台站1965~2010年逐月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北江流域汛期降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江流域汛期、前汛期、后汛期以及各月年平均降雨量空间分布非常一致,多雨区位于流域西南部,少雨区位于东北部,多雨区处于迎风坡的南侧;流域降雨量峰值出现在5月,7月有明显下降的特征。汛期降雨量呈略增加的趋势,这与广东汛期降雨量趋势是一致的,其中流域北部呈增加趋势,南部呈减少趋势;前汛期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后汛期呈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年代际变化的整体波动较明显,20世纪60、80年代降雨量为负距平,70、90年代和2001年后为正距平,呈“少-多-少-多-多”趋势,强降水期有“6月-5月-6月”先前移后后推的趋势。汛期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1984年有一次突变,到1992年呈减少趋势,1985—1992年降雨量平均值比其余年份平均值减少了18%。  相似文献   
970.
刘梅  张备  俞剑蔚  胡洛林  高苹 《高原气象》2012,31(3):777-787
利用2003-2005年梅汛期江苏1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的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了30°-40°N涡旋角动量,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高空能量变化与江苏暴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上下层配置和物理量定量诊断分析了江苏暴雨预报着眼点。利用2006—2009年6-7月江苏17个暴雨和非暴雨个例,诊断分析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流场和不同层次的物理量。结果表明:(1)角动量的输送和江苏暴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高空急流带、南亚高压位置与低空西南急流对暴雨及其非暴雨的产生和落区有明显的预报作用,建立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概念模型。(3)暴雨和非暴雨的物理量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当高层散度值在(1~2)×10-5s-1以上,低层涡度在3×10-5s-1以上,上升速度在(3~4)×10-3hPa.s-1以上,产生暴雨的概率较大。能量输送特征、概念模型的建立和物理量指标的确定为江苏梅汛期暴雨的提前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和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