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9篇 |
免费 | 900篇 |
国内免费 | 10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94篇 |
大气科学 | 2202篇 |
地球物理 | 653篇 |
地质学 | 1812篇 |
海洋学 | 339篇 |
天文学 | 71篇 |
综合类 | 515篇 |
自然地理 | 4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204篇 |
2017年 | 251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433篇 |
2013年 | 377篇 |
2012年 | 391篇 |
2011年 | 399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55篇 |
2008年 | 354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209篇 |
1999年 | 198篇 |
1998年 | 190篇 |
1997年 | 21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73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29篇 |
1991年 | 156篇 |
1990年 | 134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8篇 |
1974年 | 5篇 |
1961年 | 4篇 |
194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前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数据自动、快速地建立区域三维地质体模型是中国全面开展三维数字地质填图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产状、地质界线与路线剖面等野外区域地质调查要素,提出了一种二维平面地质图及路线剖面图向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快速转换方法。该方法针对无剖面约束及含剖面约束2种情形,通过地质界线区域分割、多段线仿射变换等空间几何变换处理,推估出剖面线约束的地下地质界线,基于Coons曲面构建出地质体的侧面模型;然后,通过约束三角网算法构建地质体的顶、底面模型,最终建立拓扑一致的区域地质体三维模型。基于此方法,对中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区域进行了区域三维地质建模实践,实现了火山口、地层、岩体、断层等典型地质构造的快速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92.
提取多源城市路网交叉口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唯一的结构模式信息,将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匹配转化为图匹配中的最大公共子图问题,采用最小图编辑距离衡量两份道路网数据中道路节点的匹配程度,并且加入距离和方向统计,寻找结构形态最为相似的道路节点。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点线匹配方法,当两份数据存在不均匀偏移时,基于图论的匹配方法可以更完全地利用拓扑信息,使用上下文相关的拓扑分析方法帮助提高几何和语义的匹配结果,该方法不依赖于任何非空间语义信息,原则上可以应用于各种数据源,有效提高匹配准确度。 相似文献
93.
以水汽辐射计(WVR)精确测定的天顶方向延迟值作为参考,评估Saastamoinen、GPT2、EGNOS、UNB3M四种常用对流层模型在上海地区的改正精度;并将WVR观测值及以上4种对流层模型计算的对流层延迟值作为真值应用到GNSS精密单点定位(PPP)中,评估其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比较发现,GPT2模型的对流层改正精度比其余3种要好,其天顶干延迟(ZHD)的偏差均值与中误差分别为-0.11 cm、±0.75 cm,天顶湿延迟(ZWD)的平均偏差与中误差分别为-2.34 cm、±7.67 cm;和传统的PPP结果相比,采用WVR对流层观测值的定位精度提高了16%。 相似文献
94.
影响解译的过程大致如下:1、对已收集到的卫片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概况。2、对典型和疑难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建立判读标志,以点带面进行全面的解译,发现问题再经实地调查后解决,全面解译完毕后,还需抽样检核,以保证解译的精度。 相似文献
95.
96.
采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可以使正射影像图的制作,获得良好的时间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以罗格生态科技园无人机影像制作为例,从航空摄影、像控点测量、空中三角测量到最后的影像制作,阐述了无人机在正射影像图制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
针对2012年8月16~19日成都地区出现短时、局地暴雨、特大暴雨的异常强降水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造成此次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地区西部沿山一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低层维持偏南气流,暖湿气流西进北抬,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空的水平风切变不仅为暴雨提供了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对水汽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输送非常有利;另外,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连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