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4篇
  免费   1695篇
  国内免费   1549篇
测绘学   1393篇
大气科学   1055篇
地球物理   771篇
地质学   6756篇
海洋学   115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05篇
自然地理   2167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482篇
  2021年   531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438篇
  2014年   840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740篇
  2009年   653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618篇
  2006年   598篇
  2005年   498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396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在分析SRTM、ASTER GDEM数据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融合了一种直接面向河网提取的数据——SRTM-ASTER,利用SRTM数据较高的垂直分辨率修正ASTER GDEM,弥补了SRTM水平分辨率上的不足;引入Landsat-8遥感卫星数据提取真实河网,分析在有(无)河网辅助条件下融合数据的提取效果,并以总长度、支流数目、套合差为特征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RTM-ASTER数据提取的河网能综合SRTM和ASTER GDEM数据的优势,提取精度较好,但河流长度以及支流数目有所减少;2)有河网辅助的条件下,经过AGREE算法进行河网纠正以后,提取结果的精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2.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以保护区GF-2影像及DEM为数据源,选取地表覆被、人为干扰、地形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用线性加权模型,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觅食区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分布有黑颈鹤适宜觅食区10989.53 hm2,其中,最宜觅食区面积3429.4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82%;2)空间分布上,最宜觅食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中部、中北部及西南边缘部分区域,次宜觅食区在保护区均匀分布;3)最宜觅食区大面积连片分布少,呈现斑块数量多、面积小、几何形态破碎度较大的特征.基于此,在后续保护区规划、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黑颈鹤觅食区的监管、减少人为干扰,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恢复和提升黑颈鹤觅食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促成黑颈鹤觅食区面积的连片扩增和质量改善,为保护区黑颈鹤种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93.
重点探讨了一种多波束测绘系统(海卓MS200+PDS2000)在某港口进出港航线评价测量工程的个案应用过程.通过优化系统设计,使用5套GPS-RTK探头构成GPS精准定位系统对USBL探头位置进行精确标定,使用磁力计、重力计、盐度计、水温计等综合辅助探头对USBL的测量误差进行充分控制标定,通过多角度多次通过的倾斜测量配合侧扫测量,得到了港区的海底平面彩图、三维模型图、三维点云图等测量成果,同时对浅滩、礁石、水下陡崖、沉船、水下构筑物等进行了高精细度的标定.结果表明:海卓MS200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此局限性可以在加强测量过程中通过投入更多工时得到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994.
针对现有的图像融合评价方法存在受地物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过于笼统、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使用局部特征点进行图像融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定量地确定图像中的高频特征点,然后以高频特征点为依据提取图像中高频区域和低频区域,最后通过空间信息获取程度和光谱信息保留程度两个方面对融合图像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评价方法要优于已有的图像融合评价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不同融合方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明确了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最大规模及适宜性空间.本文基于哈尔滨市"双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哈尔滨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冲突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承载规模评价结果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对哈尔滨市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超载规模进行分级;针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突出问题和风险,分析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路径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96.
主要利用国产高分三号(GF-3)卫星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提取试验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首先介绍了GF-3卫星及其主要成像模式;然后介绍了InSAR数据处理过程及其关键技术,包括基线估计、影像配准、相位解缠等,并介绍其典型算法;最后利用GF-3试验数据提取DEM并对其进行精度评价.试验验证了目前国产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卫星在干涉成像、干涉测量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7.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玥  李军霞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2015,39(3):445-46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 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 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 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 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 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 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 北京区域以外, 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 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 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 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南充市城区5个污染监控点2009~2014年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对南充市城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日、月(季)、年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和空气质量污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充市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对本地空气污染基本无影响;2)细颗粒物PM2.5为南充市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次要污染物;3)全年冬季(12月、1月、2月)和1日中的12时、24时前后空气污染最为严重,这与污染源排放总量增大和气象及地形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安徽省冬小麦水分盈亏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浩  马晓群  王晓东 《气象》2015,41(7):899-906
利用安徽省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水分盈亏指数分析了安徽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关键期(孕穗至乳熟期)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关键期水分盈亏指数基本呈纬向分布,合肥以北水分亏缺明显,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水分供应基本充足,越往南水分盈余程度越大,总体来看缺水程度关键期大于全生育期;近40年冬小麦水分盈亏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波动大,旱涝灾害风险增加。干旱主要发生在沿淮淮北地区,涝渍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典型旱涝年平均减产率分别为4.2%和12.4%;造成冬小麦减产10%的中度旱灾风险北部大于南部,中度涝灾风险南部大于北部。南部涝渍风险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明显大于北部的干旱,水分偏多的南部地区要尽量减少冬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作物系数与水分生产函数的向日葵产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套灌区向日葵2012年田间水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两个站点的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基于向日葵作物系数和水分生产函数的产量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向日葵标准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 最高值为1.21, 出现在开花期。标准作物系数与出苗后日数和大于0℃积温有很好的二次和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优度在0.93以上。在分析相对叶面积指数和作物系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标准作物系数的相对叶面积指数订正方法,得出河套灌区向日葵作物系数的动态计算式,为水分生产函数中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提供支撑。建立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向日葵水分生产函数,得到对水分亏缺的敏感顺序从高到低是开花期、花序形成期、成熟期、苗期。综合应用向日葵作物系数方程和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分期播种产量,与实际产量分别相差4.4%和4.1%,初步证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对产量预测较为理想,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