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67篇
  免费   6575篇
  国内免费   7384篇
测绘学   8436篇
大气科学   20147篇
地球物理   5864篇
地质学   10482篇
海洋学   4454篇
天文学   558篇
综合类   2554篇
自然地理   4031篇
  2024年   452篇
  2023年   1529篇
  2022年   1812篇
  2021年   2007篇
  2020年   1564篇
  2019年   1964篇
  2018年   1444篇
  2017年   1362篇
  2016年   1406篇
  2015年   1644篇
  2014年   2381篇
  2013年   1900篇
  2012年   2210篇
  2011年   2249篇
  2010年   2263篇
  2009年   2456篇
  2008年   2277篇
  2007年   2121篇
  2006年   2170篇
  2005年   2178篇
  2004年   2025篇
  2003年   1917篇
  2002年   1767篇
  2001年   1627篇
  2000年   1499篇
  1999年   1261篇
  1998年   1228篇
  1997年   1178篇
  1996年   1202篇
  1995年   1094篇
  1994年   884篇
  1993年   694篇
  1992年   668篇
  1991年   581篇
  1990年   619篇
  1989年   427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22篇
  1964年   19篇
  1957年   12篇
  1954年   14篇
  1941年   11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21.
丁建丽  王飞 《地理学报》2017,72(1):64-78
区域空间信息有助于决策者针对特定潜在和既定的土壤盐渍化区域制定改良和优化政策,以避免灌区水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干旱区土地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然而现存区域尺度土壤盐度数据以矢量方式留存,多边形内部土壤属性无空间变异性,缺乏实时更新,对当下实际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及其结构性退化正加速危害土壤质量和健康。对此,急需更新或升级,用于刻画干旱区生态系统中土壤盐度数据,以辅助制定相关政策,减缓土壤盐渍化的危害。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代表性等级的采样设计方法(Integrative Hierarchical Sampling Strategy, IHSS),获取少量典型样点,结合土壤—环境推理模型(soil land inference model, SoLIM),尝试推理区域尺度土壤盐分含量信息。研究以新疆天山南北中低海拔冲积平原为案例,仅以23个代表性样本,推理陆表(0~10 cm)土壤盐分含量,源自3个典型绿洲94个野外样本的验证数据显示,依据评判标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备处理土壤与环境变量之间非线性关系的SoLIM,推理精度更高。所以,研究认为模糊隶属度加权平均的方法(IHSS-SoLIM)可以通过较小的建模点得到更好的预测效果,可作为区域尺度土壤盐度推理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22.
王少剑  高爽  陈静 《地理研究》2020,39(3):651-668
基于全国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识别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PM2.5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PM2.5的年均浓度为50.3 μg/m3,浓度变化呈现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U型”特征;PM2.5的空间集聚状态明显,其中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PM2.5的污染重心。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因素除高程外,其余指标均呈现正负两种效应,且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回归系数的贡献均值来看,自然因素对城市PM2.5浓度影响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高程、相对湿度、温度、降雨量、风速、植被覆盖指数;各类社会经济指标对城市PM2.5浓度影响强度排名依次是人口密度、研发经费、建设用地比例、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由于各指标对城市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因此在制定大气治理对策时可以考虑不同指标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从而使得治霾对策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223.
中国登陆热带气旋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冯利华 《地理学报》2003,58(2):209-214
根据1951~2000年中国登陆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的关系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认识:(1) 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数偏少;(2) 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越大,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数越少;(3) 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时间若超过5月1日,那么次年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数偏少;(4) 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数的特多年主要集中在拉尼娜年;(5) 在拉尼娜次年,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数偏少;(6) 中国登陆热带气旋强度越大,在厄尔尼诺年出现机会越少;(7) 在厄尔尼诺年,中国初旋偏迟,终旋偏早。同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4.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路段车流数据,建立包含I~IV类客车和I~VI类货车在内的全样本、高精度碳排放计量模型,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法探索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空间差异性。结论主要有:1)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货车,货车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57.1%;客车占42.9%。其中,中小型机动车,如I类客车(即小汽车)、I类和III类货车等是高速公路主要碳排放源。2)在高速公路网络中,碳排放高值路段具有集中于国家级高速公路、邻近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邻近机场和港口等空间特征。客车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沿广州市向外呈放射状分布;货车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分布在国家级高速公路,且货车载货量越小,碳排放空间分布越集中。3)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较高的地市多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广州市城市首位效应突出。县区尺度下,高速公路碳排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显著,碳排放较高的县区多为广州市和佛山市下属县区。  相似文献   
225.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C02控制下上海城市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研究中国各大城市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减缓CO2的排放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CO2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城市化水平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并经岭回归拟合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技术进步每发生1%的变化,将引起CO2排放总量相应发生0.618%、(0.178+0.0091nA)%、0.816%和0.264%的变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设置10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在何种情景下最有利于减缓CO2的排放.结果表明,当经济、人口保持中速增长,城市化率进程放缓而节能减排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时,上海市最有利于减缓CO2排放最,此时上海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C02排放量分别为17053.57万t、19286.64万t和20885.69万t.  相似文献   
226.
政府规划约束下的城市空间增长多智能体模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政府规划约束下的包含多种类型智能体和环境因素的城市空间增长多智能体模拟模型,通过居民、开发商和政府三类智能体之间以及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了城市空间增长情况。模型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区纳入政府的土地利用政策,探讨了政府规划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并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优化。在Repast和ArcGIS的实验环境下,以南京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为研究区设置了四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了2001-2007年研究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对比不同情景下模型的模拟精度,说明正确合理的政府规划引导对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的必要性。该模型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增长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7.
王永明  王美霞 《山地学报》2021,39(4):576-586
随着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扶贫主题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然而目前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相对贫困的测度、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较为薄弱,例如,对县域层面上相对贫困的测度、时空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贫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效应的时间变异性关注有待提升;在影响因素定量识别的模型选择方面,缺少同时控制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228.
229.
戴尔阜  王昊  吴绍洪  靳京 《地理研究》2007,26(3):461-469
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PS123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对1999~2001年海伦市玉米、大豆、小麦作物生产潜力进行计算;选取产量损失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组合利用率,定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寻找影响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限制性因子及其定量制约程度。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中温度对于产量的限制最大,其次为水分和土壤,如果把光温生产潜力作为目标产量,玉米、大豆、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11998、7068、8813 kg/hm2,资源利用率分别为51.0%、29.0%、20.2%,海伦市粮食生产仍有较大潜力。在特定自然资源状况下,海伦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限制潜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该市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30.
朱妮  张艳芳 《干旱区地理》2015,38(4):843-850
基于陕西省1989-2011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建立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VAR模型,对该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高碳能源为主和产业结构长期以高碳产业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强度的减小作用初期微弱;从中长期来,两个结构多元化提高的负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有长期持久的抑制作用,且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果始终大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果。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比重是驱动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