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58篇 |
免费 | 3321篇 |
国内免费 | 38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80篇 |
大气科学 | 8200篇 |
地球物理 | 3044篇 |
地质学 | 4389篇 |
海洋学 | 2758篇 |
天文学 | 215篇 |
综合类 | 1472篇 |
自然地理 | 46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6篇 |
2023年 | 905篇 |
2022年 | 1122篇 |
2021年 | 1254篇 |
2020年 | 937篇 |
2019年 | 1059篇 |
2018年 | 784篇 |
2017年 | 825篇 |
2016年 | 825篇 |
2015年 | 862篇 |
2014年 | 1293篇 |
2013年 | 1031篇 |
2012年 | 1106篇 |
2011年 | 1077篇 |
2010年 | 1053篇 |
2009年 | 1159篇 |
2008年 | 1143篇 |
2007年 | 1034篇 |
2006年 | 948篇 |
2005年 | 891篇 |
2004年 | 720篇 |
2003年 | 815篇 |
2002年 | 779篇 |
2001年 | 716篇 |
2000年 | 512篇 |
1999年 | 440篇 |
1998年 | 468篇 |
1997年 | 530篇 |
1996年 | 410篇 |
1995年 | 353篇 |
1994年 | 361篇 |
1993年 | 248篇 |
1992年 | 303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175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2篇 |
1975年 | 10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得到壳—幔界面侧面地震波速度的横向变化与界面温度的横向差异密切相关。侧面波(Pn)速度VPn与地面大地热流值q存在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认识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理解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对于高原地区黄土-古环境重建和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表层土壤色度的详细分析,对比现代气候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表层土壤色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 高原东部表土色度参数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纬度升高,土壤亮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红度和黄度则逐步减小;随经度的升高,黄度先增大后减小,而红度值逐步减小;红度和黄度整体随着海拔上升而呈先减小后升高的特征。这些变化特征和差异是表土色度对高原东部复杂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响应的结果。② 在高原的干旱-半湿润区,土壤亮度对降水的响应敏感;红度和黄度对大尺度的温度变化响应较敏感,而较冷的环境下,红度对温度响应复杂,但与降水存在一定的联系。红度/黄度比值主要指示了气候控制下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变化和竞争,对干旱-半湿润区域的降水变化响应较为敏感。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色度与气候密切相关,其空间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现代气候因子的空间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变,部分色度指标与气候关系复杂,在重建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变化历史时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利用1999---2009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对长沙市耕地总量和人均量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分析,旨在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7.
3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土钻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典型自然沙垄剖面土壤含水量进行长期监测.采取多重比较(LSD)、典型相关分析(MANOVA)、并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季节交乘趋势等统计方法,对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时间变化规律分为补给期、失水期和冻结滞水期.土壤含水量均值为补给期>冻结滞水期>失水期,变异系数为补给期>冻结滞水期>失水期;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阴阳坡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F=0.002 9).垄间分别与坡中、垄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垂直变化分为活跃层、过渡层和稳定层,活跃层与其他土层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均值为阴坡>阳坡,垄顶>垄间>坡中.活跃层>过渡层和稳定层;变异系数为阴坡>阳坡,垄间>坡中>垄顶,活跃层>过渡层>稳定层;降雨量和温度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水分时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也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F=0.02). 相似文献
39.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存在短时强降水强度极端性显著区域。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两类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强度和降水时次百分比均呈增长趋势,但短时强降水的增幅更高,而渤海西侧平原区域趋势则均不明显。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的一般性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日变化幅度显著弱于短时强降水;7—9月渤海西侧平原区域降水夜发性更明显,且相比另一区域半峰持续时间多出约2 h。2005年后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下午时段均明显减弱,但午夜后至清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