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7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一次高原暴雪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索渺清  丁一汇 《气象》2014,40(9):1033-1047
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暴结合的天气尺度条件下,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受高原大地形阻挡产生的高原切变线是高原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2)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上升运动向北倾斜使高原对流层中上层首先出现上升运动,整层上升运动在高原切变线和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北上与南支槽结合、高原切变线北移和风暴低压临近使德钦上升运动出现三次增强;(3)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北输送水汽,部分水汽被抬升到高空,部分水汽绕过高原东南角向下游输送。高空水汽经高原上空沿着高空西风急流向下游远距离输送。高、低空水汽通道不重合往往会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受高空水汽输送影响,高原东南部纵向岭谷区具有高层大气最先增湿的特征,近地层水汽通量长时间强烈辐合有利于高原暴雪的形成;(4)上游冷空气沿南支西风到达孟加拉湾,促使南支槽加深和维持有利于引导盂加拉湾风暴北上,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把暖湿空气输送上高原,同时横槽转竖冷空气从高原南下,冷暖空气在德钦交汇形成强锋区也是暴雪产生的一个有利条件。(5)高原暴雪的锋区结构具有中纬度锋面天气特征,在暴雪发生的锋区附近,满足倾斜位涡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2.
首次报道了万山汞矿田熬溪组典型的白云质风暴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识别出多种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底面构造、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块状层理、放射状组构、平行层理及变形层理等。依据最新风暴岩沉积序列划分方案,划分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区域古地磁资料表明,研究区在寒武纪处于赤道附近低纬度(11°~16°)浅海风暴作用易发区。最后提出,研究区寒武纪风暴岩频发可能与区内大规模汞-铅-锌成矿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04.
继连续几年的土地市场整顿和去年开展的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之后,近日,广西再掀土地执法风暴.9月19日,一场以查处"以租代征"违法违规用地为重点的执法百日行动在八桂大地正式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5.
席卷中原大地的“禁实”风暴,使一座座砖瓦窑轰然倒塌,也荡涤着人们的用砖观念。在这场风暴的推动下,“红砖”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新型墙体材料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6.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35-43
1.引言天气之演变,乃由於不同性质之气团,相互激荡,酿成风暴所致。此种观念,十八世纪中叶之气象学者,已窥其端倪;至欧战期间挪威气象学巨擘贝铿克尼父子,创立极面学说,而昭示彰明。夫组成极面,酿成风暴之不同气团,其性质之差异,不限於来向与温度,且有湿度之高低;更不限平地情状之有别,高空之性质亦大异。否则,同自南来之两支气团,一则阴雾密闭,他则乾热朗晴。又有  相似文献   
107.
胜坨一区位于胜坨油田西部,是一个在胜北断层控制下所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油田,油气含量丰富。为了研究胜一区沙二段1砂组的砂体微相,主要采用岩心分析、粒度分析、测井相标志、地震相标志等方法。研究表明:沙二段1砂组主要为滨浅湖滩坝沉积,根据岩性、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等可划分为坝主体、坝侧缘、滩脊、滩席、滩间洼地5种沉积微相。基于测井曲线变化和岩心相特征,将胜一区沙二1砂组划分为5个准层序。在典型单井相、连井相分析基础上,得出平面相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胜一区沙二上1砂组砂体沉积主要受物源、地貌、风力场和水深综合控制。此次研究有助于油田的后期开发,为实现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8.
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以含硅质条带的白云岩为主,发育不规则硅质砾屑。这些硅质砾屑形态各异,具有强烈扰动的迹象,目前对其成因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如泄水构造、冲刷构造、震积岩、风暴岩等。文中选择北京周口店地区黄山店村恒顺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精细的沉积学分析,系统描述了岩性及沉积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套沉积地层发育典型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序列。该风暴沉积序列自下往上可分为5段: A段,为风暴前正常沉积的中厚层状泥晶白云岩;B段,具口袋构造的侵蚀冲刷面及硅质砾屑,为风暴高潮期产物;C段,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普遍发育平行层理和波状、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是风暴衰减期产物;D段,灰白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代表了风暴间歇期的正常沉积;E段,含硅质团块白云岩,为正常天气下海水局部扰动形成。该剖面上递变层理几乎不发育,结合侵蚀冲刷面特征、砾屑高含量以及杂乱堆积方式,认为该套沉积为典型的近原地风暴沉积。结合古地理资料,推测研究区在雾迷山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热带海洋环境,热带气旋引发的频繁风暴潮导致了近原地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形成。上述研究成果不仅补充了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9.
谭志远 《地质与勘探》2022,58(4):875-886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于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在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具有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处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通过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可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发育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存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0.
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赵圩组发育陆棚-缓坡-台地边缘的碳酸盐沉积,记录有广泛的风暴事件,并在其中发现 大量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依据野外剖面系统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将臼齿碳酸盐岩划分为原地型:条带状M1(平直 条带状M1-a、分叉条带状M1-b)、蠕虫状M2(短小蠕虫状M2-a及长条蠕虫状M2-b)、丝状M3、悬针状M4;异地型:碎屑 状M5等五种形态类型,主要发育于缓斜坡下部到潮坪环境。以水体深度及水动力条件下的七种代表性风暴序列为背景,将 臼齿碳酸盐岩的形态及分布与瞬时高能事件沉积做关联分析。研究发现,臼齿构造与风暴事件有密切联系,表征晴好天气 下的块状层中以M3为主,风暴期动荡水体序列层段以M1,M2为主,而在表征风暴高潮期序列层段以异地型的M4, M5为 主。风暴的强弱及水深变化控制了风暴序列的分布,进一步控制了臼齿构造的形态与规模。由此推断,臼齿构造形成是在 中-新元古代特殊的古大气古海洋背景下,在风暴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历具有裂缝形成与微亮晶充填的紧密联系的过程。 风暴前期和风暴高潮期,风暴浪对臼齿构造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造缝阶段,而风暴后期则主要为微亮晶的填充阶段。最终形 成广泛分布的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这一地质历史内特殊的事件型碳酸盐岩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