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63篇 |
免费 | 3147篇 |
国内免费 | 42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0篇 |
大气科学 | 8063篇 |
地球物理 | 1461篇 |
地质学 | 9818篇 |
海洋学 | 2766篇 |
天文学 | 55篇 |
综合类 | 1920篇 |
自然地理 | 4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569篇 |
2022年 | 768篇 |
2021年 | 765篇 |
2020年 | 591篇 |
2019年 | 722篇 |
2018年 | 488篇 |
2017年 | 468篇 |
2016年 | 546篇 |
2015年 | 649篇 |
2014年 | 1228篇 |
2013年 | 982篇 |
2012年 | 1184篇 |
2011年 | 1186篇 |
2010年 | 1293篇 |
2009年 | 1368篇 |
2008年 | 1391篇 |
2007年 | 1266篇 |
2006年 | 1326篇 |
2005年 | 1312篇 |
2004年 | 1163篇 |
2003年 | 1156篇 |
2002年 | 1128篇 |
2001年 | 1042篇 |
2000年 | 772篇 |
1999年 | 746篇 |
1998年 | 759篇 |
1997年 | 723篇 |
1996年 | 662篇 |
1995年 | 586篇 |
1994年 | 544篇 |
1993年 | 448篇 |
1992年 | 478篇 |
1991年 | 379篇 |
1990年 | 379篇 |
1989年 | 231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1年 | 6篇 |
193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通过测试分析了浙江江山灯影组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δ^13C值在-2.11‰~2.71‰之间,底、顶部表现为负异常,主体部分比较平稳,变化频率不大。呈微弱的降低趋势;δ^18O值在-3.52‰~-8.76‰之间变化,整体比较平稳,从底到顶呈略降低的变化趋势。浙江江山碳、氧同位素的特征与国内外同期地层非常相似,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反映浙江江山地区在灯影初期海平面短暂下降,随后海洋环境相对稳定,直到灯影末期,与全球古环境发生强烈变化一样,本区海洋环境也发生了强烈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一个适用于气候研究的陆面过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Dickinson等提出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改进和发展了一个适用于气候研究的陆面过程模式。文中主要介绍了模式的结构和方程组,最后利用河西地区的观测资料作数值模拟,并与根据观测资料计算的感热和潜热以及观测得到的净辐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的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6.
997.
贵州省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矿业开发给贵州省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矿业荒漠化和环境地质灾害。虽然贵州省矿产开发的历史比较悠久,但解放前的生态破坏和矿业污染仅局限在个别地区,解放后出现的三次大规模资源环境破坏,给贵州省矿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矿山资源的无序开发对环境的危害最重。导致贵州省矿业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矿产资源价值的严重扭曲,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部分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以及资源导向型的脱贫模式等。 相似文献
998.
999.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徐沛煤田晚古生代的成煤环境,并总结了其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的堡岛体系和过渡相中,由海岸带向两侧,聚煤条件逐渐变差;堡岛体系泥炭坪形成的煤层厚度小,结构单一;三角洲体系分流间湾泥炭坪和泛滥平原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在垂向上由薄至厚,结构由简单至复杂,稳定性逐渐变差;平面上,自北而南含煤层数逐渐增多,含煤层位逐渐抬高,条带状富煤带有向南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笔者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为例,在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深度D、~(18)O和T值的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来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为干旱地区地下水起源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不是来自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而是地表水渗漏补给。(2)流域分为两个独立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分别接受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河水补给。(3)潜水和承压水的起源相同,属统一的地下水系统。(4)地下水径流表现为倾斜平原区径流强烈,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径流迟缓,地下水以垂直蒸发运动为主.径流方向与地表水流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