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6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1518篇
测绘学   434篇
大气科学   4301篇
地球物理   347篇
地质学   803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利用SVM的全极化、双极化与单极化SAR图像分类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持向量机(SVM)以其在小训练样本时良好的分类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本文在极化SAR图像特征提取基础上,将SVM应用于极化SAR图像分类,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了全极化、双极化和单极化SAR图像的分类性能,分析了不同的极化组合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并根据地物极化散射特性分析了分类精度差异的成因.实测极化SAR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全极化数据能获得最好的分类性能,双极化次之,单极化最低,且在某些情况下,双极化与全极化分类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892.
昆虫雷达:从研究型到实用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翟保平 《遥感学报》2001,5(3):231-240
ZLC制式的问世使雷达昆虫学的发展方向出现重大转折,往常对昆虫迁出活动的短期,集中的观测将被对迁入事件的长期监测所取代,全自动运行,雷达信号的即时分析与处理使得迁飞性害早的灾变预警可望实现,简要述评了ZLC制式雷达的特性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3.
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莲  王迎春  陈明轩 《气象》2015,41(12):1433-1446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夜里到20日凌晨发生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是北支高压脊的崩溃和南支槽的建立,槽前出现较强的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并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结构下发生并强烈发展的;地面自动站观测显示北风侵入到前期露点温度较高的贵州黄平地区并形成风向辐合触发了对流,之后对流单体东移进入前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相配合,同时500 hPa极为干冷的湖南中部偏南地区不断发展加强成对流带;雷达观测显示19日夜里在湖南西部不断出现对流单体并在其东移南下过程中最终形成飑线结构,该飑线中存在多个超级单体;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中气旋产品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大多数由中气旋引发的雷暴大风,在雷暴大风出现前2~3个体扫,其中气旋底高不断下降至2 km左右或以下,且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2个体扫,中气旋的最强切变高度显著下降至中气旋底高位置附近;通过风廓线雷达数据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底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大幅度的跃升通常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0~15 min左右出现,其对雷暴大风的出现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区域(约700个)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30—31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系统在移动过程中系统不同部位的热动力结构及其环境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发生发展的。飑线形成初期,其中段和南段前部有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并受到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影响,且在飑线中南段两侧水平正负涡度近似平衡,这种环境下,十分有利于飑线中南段的组织发展。而北段前部受弱的中层垂直风切变及辐散下沉运动影响,不利于北段系统有组织的发展;随着飑线移动下山,中段和南段前部在较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控制下,出现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且存在偏南暖湿气流稳定输送到系统上升运动区中,这对飑线系统中段和南段自身对流单体新生及高度组织化极为有利。随着飑线演变为弓形回波,中段环境场仍维持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且位于冷池出流边界的控制之下,由于地形强迫效应,有利于弓形回波前沿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是飑线下山迅速增强并发展成弓形回波,且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4.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包括高精度磁测、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GPR)对某处遗留于地下的铅封放射源进行了系统探查,对所获得的各类异常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并指出了放射源所在的具体空间位置.开挖验证结果与解释结果完全吻合,显示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环境调查中具有快速、准确和非破坏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95.
探地雷达在隧道衬砌支护质量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光志 《福建地质》2004,23(2):94-96
通过探地雷达对三(明)一福(州)高速公路SA3标段大年岭隧道衬砌支护质量检测实例.初步探讨了探地雷达在隧道衬砌支护领域开展质量无破损检测的方法与技术,提出了隧道工程质量监控管理的新认识,对今后类似的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6.
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影响巨大,高程变化测量是南极物质平衡监测的重要手段。采用欧空局CryoSat-2雷达高度计数据,通过提取卫星升降轨的地面交叉点,监测了南极内陆冰盖的高程变化(物质平衡)。结果表明,后向散射能量对Ku波段的CryoSat-2雷达高度计的高程数据具有一定的影响,经后向散射能量校正后,时间序列上的高程变化变得平缓,高程变化与已有的降雪数据相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2010年11月至2017年11月南极内陆冰盖高程变化趋势为(-1.1±0.2)cm·a-1。西南极的Kamb冰流高程变化率为(38.7±1.1)cm·a-1,Moeller冰流高程变化率为(-10.3±1.2)cm·a-1,部分Thwaites冰川区域高程变化率为(-13.4±1.8)cm·a-1,东南极的Wilkes Land出现高下降区,最高达-20 cm·a-1。Dronning Maud Land虽然出现变化异常的点,但整体并没有显著的高程变化。南极内陆冰盖质量变化为(-10.6±6.2)Gt·a-1,整体上南极内陆冰盖质量变化平缓,部分区域变化较大,Kamb冰流达到(17.9±0.5)Gt·a-1,Moeller冰流达到(-3.4±0.4)Gt·a-1,部分Thwaites冰川区达到(-3.7±0.5)Gt·a-1。  相似文献   
897.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时,受现场探测环境、岩溶地质的复杂性以及解译技术制约,多解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依托工程中选取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总结隧道建设中常见的几种典型岩溶不良地质的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岩溶不良地质类型与探地雷达属性参数有很好相关性,其中:空腔型溶洞、干燥松散黏土夹碎石充填型溶洞和无水破碎带雷达反射波中心频率随时间衰减较慢,分布范围分别为90~105、85~100、70~110MHz;软塑状黏土充填型溶洞和富水破碎带雷达反射波中心频率随时间衰减较快,分布范围分别为60~80MHz和40~70MHz。研究属性特征定量表示方法,提出基于广义S变换及子波谱模拟的雷达波吸收衰减参数计算方法。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每种属性都能从某些角度反映岩溶不良地质体雷达反射波的特征,在综合多个特征参数后,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的岩溶不良地质类型,从而提高探地雷达目标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898.
地面沉降是福州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有监测资料显示福州市存在地面沉降问题。本文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PTA),处理了福州市2008~2014年间多时相、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对福州市6年时间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分析,根据研究区地面沉降历史、建设发展现状及沉降异常区分布,着重分析了复杂因素影响下福州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州市总体年均沉降率-15 mm ·a-1左右,存在多个明显的快速沉降区;与1960~1990年的监测资料对比发现,沉降中心由地热温泉区向工程密集建设区转移;较大沉降区以快速线性沉降为主;地面沉降特征的变化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地面沉降空间扩张、速率加剧。该研究成果可为福州市或其他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99.
900.
地质雷达方法在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工程中的应用表明,此方法在探测地下障碍物中能依靠雷达图象识别其类型、材质、深度等,有利于快速、准确定位,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