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29篇 |
地球物理 | 80篇 |
地质学 | 34篇 |
海洋学 | 72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53.
54.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本文从历史医学地理学视角切入,采用历史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大鼠疫的传播网络与死亡分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东北大鼠疫以满洲里为首发地,蔓延东三省、直隶、山东130个县厅,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北京、保定、烟台、济南为鼠疫传播网络的主要节点;(2)东北大鼠疫流行期从1910年10月25日到1911年4月29日,历时197天,可分为萌芽期、扩张期、衰退期3个阶段,春节前后鼠疫流行最炽;(3)东北大鼠疫主要沿铁路和海路干线传播,传播方式以跨点跳跃式为主,以近邻浸染式为辅;(4)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多人,但死亡的空间分异显著,哈尔滨-长春-沈阳铁路沿线区域是鼠疫死亡的重灾区;(5)东北大鼠疫的死亡分异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寒冷的气候环境、年关的人口流动、快捷的铁路交通都是其重要因素。东北大鼠疫激发了公共卫生意识和疫情防控机制的进步,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世界历史鼠疫大流行和现代交通方式对疫情传播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齿,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棘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0.505上升到0.868。条尾绯鲤由0.576上升到0.924,白姑鱼由1982年的0.235上升到1994年的0.789,开发比率均比1976年或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56.
以新加坡丧葬改革为例,探讨死亡和宗教背后的生态政治、情感矛盾和土地使用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情感在塑造环境政治中的作用,但宗教与死亡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力量却没有引起生态政治学的重视。本文认为死亡(包括丧葬和死亡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与生态政治现象的交织,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反映人类认知自然的精神景观(例如风水);同时,如何定义“合适的”丧葬方式又是一个与自然、土地和情感相互纠结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利用生态政治话语对华人传统丧葬及其仪式进行世俗化改革,使得“死亡”可以从宗教领域中脱离而被纳入国家环境治理与生命政治的框架内。其次,研究关注新加坡华人如何响应国家的丧葬改革(特别是海葬的推广)以及如何对丧葬背后的情感、宗教和伦理问题进行协商。本研究将死亡议题引入生态政治学研究,思考丧葬背后的生态政治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目的 了解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PD-1、Tim-3的表达情况,探讨PD-1和Tim-3的表达与血清HBV-DNA载量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择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74例,其中CHB患者30例,LC患者24例,HCC患者20例,健康对照18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PD-1、Tim-3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量,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统计各组患者PD-1和Tim-3的表达率,比较各组差异,分析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CHB、LC、HCC组外周血NK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表达率分别为34.46%±7.31%、59.09%±12.35%、61.49%±15.26%和19.18%±6.05%、28.64%±11.20%、31.24%±11.85%,均高于对照组(P<0.01),LC组和HCC组明显高于CHB组(P<0.01),LC组和HC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HB组,PD-1的表达率与HBV-DNA呈负相关关系(R=-0.437,P=0.033)。CHB、LC、HCC各组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分别为0.66±0.63、0.75±0.66、0.85±0.71和1.76±0.88、1.83±1.23、1.60±0.53,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HBV相关肝病患者NK细胞表面PD-1、Tim-3表达均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增加表达的PD-1与血清HBV-DNA载量存在负相关性,HBV肝病各组血清TNF-α、IFN-γ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