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极海冰消融及其对欧亚冬季低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北极海冰史无前例的急剧消融是其中最重要的指示和衡量标志。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与北极气温升高紧密联系,在近年来欧亚大陆频发的冬季低温事件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介绍了北极海冰的季节特征及近年来的消融现状,并从动力学和热力学2个方面总结了海冰急剧消融的可能原因。阐述了北极增温的季节特点及其与北极海冰消融的关系。分析了北极海冰消融与欧亚大陆冷冬频发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基于对以上研究进展的总结,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АВ 《内陆地震》1996,10(4):342-351
欧亚北部山体包括地台、后地台、地槽及后地槽,它们的地壳很厚,复背斜轴部有刚性花岗岩山体,被大型纵向和横向深断裂分割,隆起、沉降及相对位移明显。Mmax≥7.6级地震往往发生在地槽期岩体中已固化的加里东地块的凸体上。经常发生的强震位置与大型花岗岩山体在空间分布上一致。不受断裂控制的新生代及第四纪火山岩区震中密集。大地震与最新隆起的范围有关,与沉降区变为隆起区有关。Mmax随地壳厚度的增大、位移幅度的变大及隆起量的增大而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3.
东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变异密切相关。基于1958—2016年资料,研究了夏季东亚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的主要变异特征及其对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经向水汽输送的第一主变异模态表现出中国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向输送呈现反向异常,以年际变化为主。当中国东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增强(减弱)而西北太平洋向北输送减弱(增强),则中国东部大范围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减少)。该模态与西太(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东撤)有关,并主要受到热带中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第二变异模态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兼有年际变化,表现在1980年后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上空的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使得环渤海地区和华南沿海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而长江上、下游和贵州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该模态与西太副高的减弱有关,并受到热带西太海温年代际增温的影响。第三变异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兼有年代际变化,反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和日本南部及附近区域的经向水汽输送的反相变化结构。长江以北水汽输送减弱(增强),可导致华北、东北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增加)和长江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的减少(增加)。该模态主要受欧亚大陆上空中高纬度纬向遥相关波列和热带印太(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正>孟加拉扇的勘探基于552-full3建议书,将在孟加拉扇中部系列站位钻探,获取新近纪和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气候记录的信息。勘探的目标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亚洲季风的发展、影响碳循环和全球气候的过程。一个深钻站位设计的目的是欲建立喜马拉雅山侵蚀的早期阶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该断面可以控制新近纪亚洲季风的发展,及其对泥沙供应和通量的影响,并可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泥沙淤积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沉积物中将获得的信息是:(1)通过侵蚀通量和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5.
1 Introduction Polar region in north is the large source of arctic mass. As an importantmember of cli- matic system, sea-ice and its variation impact on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northern cold air. With the stronger influence of greenhouse-effect in latest5…  相似文献   
106.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是世界最高峰,作为世界群山之首,屹立在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造就的喜马拉雅山脉群峰之中,地壳板块运动,全球温室效应等因素就会引起珠峰地区环境的变化,喜马拉雅地区一直是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珠峰高程测量一直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7.
中生代时期欧亚东缘的地球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ure  M 王嗣敏 《世界地质》1994,13(1):42-51
利用现有的古地磁和野外资料已阐明了诸如边缘海和陆内变形这样一些新生代的欧亚特征。晚白全世时的欧亚轮廊也得到了再造。日本海西南部和南俄远东的实例中对中生代时期欧亚边缘的主要特征,即以蛇绿岩或高压变质岩石、滑塌沉积、钙碱性岩浆活动以及走向滑断层为标志的缝合带也做了图示说明。沿欧亚东缘从波罗州到西伯利亚,通过对蛇绿岩带和滑塌沉积的对比可确定出四个微陆块,从南向北分别为西菲律宾、南日本、阿努伊(Anuy)及鄂霍次克海微陆块。中生代时期欧亚边缘构造的形成归因于三个过程:(1)大洋消减作用及俯冲带杂岩的增生作用;(2)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期间这些微陆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3)左旋扭断裂引起蛇绿岩缝合带的复活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研究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与河套以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纬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距平和偏北风距平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长时间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运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欧亚地区1948-2007年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变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当非线性主成分取不同的异常值时,对应的空间气压异常分布型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同时,第一非线性模态(NLPC1)年际振荡强度和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以后,年际振荡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现时地壳运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991—2001年期间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的GPS测量,获得该地区不同参考框架下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其测量的速度精度高于2mm/yr。印度板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地壳形变分为喜马拉雅及高原南部、高原中部(拉萨—格尔木)和高原北部(格尔木—金塔)三部分,它们分别吸收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43%、24%和32%。在欧亚框架下和相对于成都,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之间存在着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轴心的顺时针巨型涡旋构造——滇藏涡旋构造,运动速度分别为26~6mm/yr和24~7mm/yr,总体上从北东方向转变为南东和南西方向,有别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北东方向。滇藏涡旋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形成与南迦巴瓦—阿萨姆“犄角”的楔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