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865篇
测绘学   420篇
大气科学   358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971篇
海洋学   111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20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61.
杨晓霞 《山东气象》2017,37(3):62-7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GPS/MET水汽监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边缘山东南部连续两次强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都是由副热带高压边缘500 hPa弱西风槽过境影响产生的,副热带高压主体加强西移,850~700 hPa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强降水产生在西南低空急流的前方、暖式切变线附近;西南低空急流加强北上强降水开始,急流减弱强降水结束。强降水区与CAPE的高值区、低层水汽通量高值舌、水汽辐合中心、暖平流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西南低空急流、GPS/MET水汽监测对强降水的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性。对流云团TBB最低为-78~-62 ℃,各观测站对应最大小时雨量为40~90 mm。强降水期间,850 hPa及以下有中尺度涡旋发展,涡旋尺度小,气压场上表现很弱,流场上表现明显,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中心,在925 hPa涡旋中心东南部的暖平流中心降水强度最大。第一次强降水的中尺度涡旋源地发展,稳定少动,在其东南部上升运动强且降水强度大;第二次强降水中,冷空气在低层从西北部侵入,形成气旋,向东北移动,强降水产生在冷锋前部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高,降水强度大、范围大。  相似文献   
962.
1998年长江第六次洪峰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8年长江第六次洪峰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六共峰致洪成因主要是四川盆地和三峡区间持续发生了三场致洪暴雨,其中第三场为较典型的移动性“盖帽雨”,致洪雨雨的成因除有利的环流背景外,相对应的垂直环流,中尺度系统和热力,动力,水汽,稳定度等要素场的分布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3.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 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 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2) 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 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64.
康古尔金矿区次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康古尔金矿区分布着一系列的次火山岩 ,这些次火山岩与金矿体相伴产出。从次火山岩的Rb- Sr等时线年龄及单颗粒锆石表面蒸发法 2 0 7Pb/2 0 6Pb年龄资料看 ,次火山岩形成于 30 0~ 2 82 Ma。而石英正长斑岩单颗粒锆石 2 0 7Pb/2 0 6Pb年龄值 ( 593Ma)反映了岩体侵位过程中捕获了基底岩石中古锆石的年龄信息。进一步推测在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岛弧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纪陆壳基底  相似文献   
965.
钱兵 《地质与勘探》2014,50(4):630-640
赞坎铁矿石西昆仑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铁矿床,矿区内广泛出露古元古代布伦阔勒变质岩层,矿体主要赋存于布伦阔勒岩群角闪斜长片岩和黑云石英片岩内部,部分产于霏细岩与黑云石英片岩接触带内。矿床由Ⅰ~Ⅶ号矿体组成,其中Ⅰ号和Ⅲ号矿体为主要矿体。根据矿石组构、矿物共生关系等特征,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沉积期、中期变质期及晚期岩浆热液期3个成矿期,其中,岩浆热液期可进一步划分为矽卡岩阶段、热液改造阶段和硫化物阶段。早期沉积期磁铁矿呈微细粒他形晶结构,被变质期石英颗粒包裹,以较低含量的TFeO、MgO、MnO和较高含量的TiO2、Al2O3为特征;中期变质期磁铁矿分布于条带状矿石内,他形晶粒状结构,与早期相比,TFeO、MgO、MnO等含量相对升高而TiO2、Al2O3等含量相对降低;晚期岩浆热液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分布于块状矿石内,自形晶粒状结构,以相对富TFeO、MgO、MnO而贫TiO2、Al2O3为特征;晚期热液改造阶段磁铁矿分布于浸染状矿石中,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为主,TFeO、Al2O3、TiO2、MnO等含量变化较大。认为赞坎铁矿是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遭受后期岩浆热液作用交代改造。  相似文献   
966.
大井头地区隐爆角砾岩主要分布在大井头、归后庄和埠西桥等地,隐爆角砾岩与中生代形成的铜石杂岩体具有成因关系.结合化学分析、微量元素、激电中梯测量资料,分析了该区隐爆角砾岩的金成矿性,确定了归后庄、埠西桥为不成矿隐爆角砾岩,查明大井头隐爆角砾岩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并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圈定了一个极具成矿前景的靶区.  相似文献   
967.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68.
蔡光耀  安芳  袁轶  刘芳  刘炜  张京渤 《地质学报》2021,95(5):1561-1572
八卦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凤太铅锌多金属矿田北部,是陕西省规模较大的金矿床之一,已探明金储量约106 t.赋矿围岩是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浅变质泥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期,分别是①顺层磁黄铁矿-石英成矿期;②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③裂隙硫化物-方解石成矿期.目前关于NE向黄铁矿-石英成矿期成矿物质来源和...  相似文献   
969.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31个表层样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的测定,得出了粒度及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利用C/N比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介于3 ~8Φ之间,存在由陆向海变细的趋势;2)TOC含量在0.1% ~1.2%之间,平均值为0.52%;TN含量介于0.02% ~0.08%之间,平均值为0.057%.TOC和TN含量的分布特征相似,具有自陆向海、由低至高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受到沉积物粒径的影响,但是TOC在崇明岛东侧和九段沙东侧有两个高值点,可能与人类活动或局地因素有关;粒度校正之后,TOC含量在0.40%~1.67%之间,平均值为0.68%;TN的含量介于0.05%~0.10%之间,平均值为0.07%.TOC含量在近岸地区略高,TN含量是北部地区略高于南部地区,并且TOC和TN都在崇明岛东侧和九段沙东侧有两个高值点;3)C/N比值在6~16之间,平均值为9.6;利用C/N比值估算得到的陆源有机碳含量在35% ~ 90%之间,平均值为60%.C/N比和陆源有机碳含量在长江口南支外围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较高,表明南支带来了大量的陆源有机质入海,并呈舌状向东北方向凸出;而在长江北支附近其值相对较低,表明北支径流影响相对减弱,潮流作用相对增强.研究表明,长江南支是主要的陆源有机质入海通道,而进入水下三角洲之后陆源有机碳分布受到了河口混合过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70.
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勇  张有生 《地球科学》2000,25(3):278-282
采用自然成熟度系列与其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相结合方式, 通过热解模拟方法, 对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显现特征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增高,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呈规律性后移, 二次生烃作用“死线”位于Ro=4.0 %左右;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与起始成熟度之差随起始成熟度的增高呈抛物线式演化, 二次生烃的绝对迟滞性和相对迟滞性均呈阶段性演化, 由此可对二次生烃迟滞深度进行预测; 二次生烃半峰宽随起始成熟度呈阶段性演化, 暗示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位于生油高峰附近的烃源岩, 其生烃量可能相对较大.同时, 原始样品平均活化能的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 它们与热解生烃量及二次生烃迟滞性的阶段性演化特征高度吻合, 揭示出二次生烃作用严格受控于反应动力学的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