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355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606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文章以湖南省南部白岭沟泥石流灾害为例,对其运动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历史上没有观测资料的泥石流灾害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青海大柴旦断裂古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具挤压逆冲特征兼右旋走滑分量。山前冲洪积扇保存有多级较小的断层陡坎、断层沟槽和冲沟右旋等断错地貌现象。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单条小陡坎的高度一般为0.5~1m,多条陡坎组合累积高度为3~5m。通过对2个天然古地震剖面和3个探槽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前缘的主控断层为逆冲断层,后缘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组合形式,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逐渐向山前扩展的特征。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大致确定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时间具有准周期性,其复发间隔约为2 000年。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是(1 935±60)a B.P.之后,说明大柴旦断裂离逝时间与复发间隔较接近,地震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3.
季风低压对台风生成影响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文玉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5,35(3):237-247
选取2007年和2009年发生的4个季风低压个例, 利用FNL资料和CMORPH卫星反演的降水资料, 采用多尺度环流分析法, 对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季风低压对台风生成的可能影响。分析发现:季风低压生成于季风槽中, 其天气尺度波列的气旋性环流中。虽然以季风槽为特点的低频环流为台风生成提供大尺度气候条件, 但是季风低压通过进一步提供较大的正相对涡度, 可以有效减小Rossby变形半径, 促进热带低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合并, 有利于台风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4.
夏季两次低槽冷锋型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娜  孙兴池  孟伟 《气象科技》2015,43(6):1133-114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对流层低层无低涡、无低空急流配置的低槽和冷锋影响下2004年7月29—30日后倾槽和2004年8月3—4日前倾槽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两次过程对流层中低层形势非常相近,但在空间结构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后倾槽锋区向冷空气倾斜且成3段锋,其中,第1段锋在850 hPa以下,冷空气虽较弱,但对整个降水过程起抬升触发作用,暴雨区出现在该段锋移动方向的前沿,即地面辐合线呈气旋性弯曲的流线密集处;前倾槽锋区完整,湿斜压锋区向暖区倾斜,暴雨区出现在锋前1~2个纬距处,即地面辐合线右侧偏南气流密集带中。两次过程低层均有强的水汽输送,存在高温高湿区,925 hPa比湿均达15 g〖DK〗·kg-1以上,所不同的是,后倾槽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等〖WTBX〗θe〖WTBZ〗密集线前沿及风场辐合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内,而前倾槽暴雨区则位于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中的水汽辐合区、〖WTBX〗θe〖WTBZ〗暖舌的舌尖和风场辐合处,但更偏向暖空气一侧。此外,暴雨易发生在山区或海岸线等特殊地形抬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5.
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非对称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9~2013年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10.7 cm(2800 MHz)太阳射电通量资料, 本文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相关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在太阳活动的强、弱时期该相关关系存在很大差异, 在强太阳活动时期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联系更为显著, 而在弱太阳活动时期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微弱, 这表明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在太阳活动较强的时期, 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东亚中高纬对流层中层的大气环流倾向纬向型, 东亚大槽减弱, 850 hPa出现异常偏南风, 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以及冬季风减弱, 东亚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而在太阳活动较弱的时期, 太阳活动的年际差异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几乎不存在显著联系。分析太阳活动较强和较弱时期纬向平均纬向风的差异发现, 其间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热带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非对称影响的重要原因。在强太阳活动时期, 平流层行星波在太阳活动的异常增强年有异常的从极地向赤道的水平传播, 高纬地区E-P通量(Eliassen-Palm flux)异常辐散, 导致中高纬西风及北极涛动(AO)增强, 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 海陆热力差异缩小, 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弱, 东亚冬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146.
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强 《高原气象》2015,(3):684-689
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平均活动频次为46.4次,活动最频繁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南侧(90°E 92.5°E),强度自西向东减弱;1月和5月的活动频次最高,1月和2月的强度最大;近60年南支槽活动频次有增加趋势,每年平均增加0.12次,在1960年前后发生突变,之前年平均为39.8次,之后年平均为47.5次;最显著周期为7年。对南支槽不同位置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前为水汽输送异常大值区,该水汽输送大值区随南支槽东移而东移。  相似文献   
147.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贵川  谌芸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气象》2011,37(7):871-879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垫面强烈加热、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干冷对大气对流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高值区边缘的强指数梯度区、对流抑制(CIN)的小值区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大风冰雹的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显示多单体风暴具有三体散射、弱回波区等冰雹回波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反复上升下降也是形成地面大风和冰雹的重要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东北西南向山脉对冷空气的移动有阻挡作用,山脉之间的槽状地形为多单体风暴的持续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空间,明月山南麓的地形起到了强迫抬升和触发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狭管效应,加强了下击暴流形成的地面大风,是形成11级大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8.
孙立宝 《探矿工程》2010,37(2):51-55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不断发展,超深地下连续墙的应用越来越多,施工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结合工程实践,对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施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先进合理的解决措施,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是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149.
结合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围护工程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提出了施工的注意事项和特殊问题的预防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0.
径流是影响河口水沙输运的关键动力之一。以长江口为例,历史最大洪水为1954年的92 600m3/s,但以往洪枯季水沙观测期间的大通流量多数小于60000m3/s,对于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特征还缺少观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报道。2020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大通洪峰流量高达84500m3/s。为认识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格局特征,文章基于2020年7月78 300 m3/s流量期间南槽中下段大小潮水沙盐定点观测资料,分析认识到大洪水期间南槽下段水体垂向混合良好,层化发生位置向海外移,表明大流量抑制了盐水入侵。对比分析历史不同流量情况下的南槽区域水沙资料,表明在特大径流作用下,南槽中下段区域盐度和悬沙浓度整体减小,相比在9 900 m3/s (2014年)、17 637 m3/s (2003年2月)和41 450 m3/s (2013)流量下,南槽下段大潮平均盐度分别减小75%、82%和82%,小潮分别减小80%、89%和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