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0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3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0篇 |
大气科学 | 712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264篇 |
海洋学 | 228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120篇 |
自然地理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凌大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98,18(3):57-62
为探讨青优湛2植株营养规律及其与产量的构成关系,对不同氮以施用量的植株营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素能使青优湛2极寺增产;不同施氮量的植株氮,磷,钾以及不同生育期的植株氮,磷钾含量均达极显著差异;植株氮出现高峰值的时期随施氮数量而异;而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植株磷含量呈向上的波浪形规律,植株钾含量呈倒“N”形规律;分化三期植株氮,始穗期的植株磷和植株钾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高 相似文献
63.
凌大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98,18(4):47-50
对汕优2号四年的植株氮素营养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用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分化一期,分化三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等6个生育期植株氮的线性回归方程来估测产量,其可靠程度达99.77%,齐穗期的植株氮素营养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子;若植株氮素含量在分蘖盛期和分化三期较低,而其它各生育期均较高,则产量也高。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估算,中国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冰川面积约为50×104 km2,是现代的8.4倍. 基于平衡线处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气温(6-8月)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的中国西部(105° E以西)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分布图与现代的相似. 在青藏高原内部与西北部,平衡线下降值在500 m以内,小的仅为200~300 m;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下降值约800 m,最大可达1 000~1 200 m. 天山与阿尔泰山平衡线下降值均在500 m左右. 中国东部(105° E以东)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仅有数处中高山地,如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山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地形,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下降800~900 m,大于青藏高原、天山与阿尔泰山地区的下降值. 根据中国东部末次冰期的平衡线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资料,海拔2 000 m以下的中低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都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地势条件. 相似文献
65.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设施,承担着能源输送、信息传递等功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和保障。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非开挖、非破坏性的探测技术,在管线测量中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地表地形复杂,多有起伏,对于GPR探测地下管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地下管线探测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方法可以与非结构网格结合,更好地拟合地表起伏地形;此外,介绍了如何进行高度校正,将所得剖面数据与地形相吻合,更容易分析异常体特征。最后开展了两个数值实验,分析了起伏地表对于不同埋深、不同间距、不同材质及不同填充物管线探测的影响,为GPR数据解释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因地表起伏原因,波形和反射波能量将发生畸变,并不能作为判断管线信息的唯一依据。因此,需进行高度校正,利用双曲线的顶点来判断管线的埋深、材质等信息。 相似文献
66.
在实施井下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的同时,评价岩层阻水性能,确定导升带高度,做到一孔多用。测试区实际观测表明,泥岩、粉砂岩、中砂岩、灰岩阻水性能由大到小,导升高度则由小变大,平均导升高度约32m; 地应力测量表明,该测试区原始地应力状态为SH>Sv>Sh,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NE至NEE。突水临界指数评价表明,-550m水平采煤工作面掘进时突水的可能性较大,应当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7.
岩层阻水性能及自然导升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沉积、成岩或者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内超压流体引起围岩爆裂导致流体在弱渗透层或者隔水层中导升,形成含水层的自然导升带。影响岩层阻水性能以及导升高度的因素有:构造、地应力、岩层渗透性和力学特性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水压力等。实验表明:初始水头压力越大,水头衰减速率就越大;水头压力损耗随着介质的渗透系数增大而减小。实际观测表明:泥岩、粉砂岩、中砂岩、灰岩的阻水性能由大到小,而导升高度则由小变大。通过实验和实际观测总结出流体3种导升机制:局部关键层整体破断裂缝、欠压实带中的壳破裂裂缝和水力压裂裂缝。 相似文献
68.
精准提取玉米倒伏范围是准确进行田间管理、玉米产量损失估计的基础,无人机获取遥感影像机动灵活,是作物倒伏测量的热门手段。本文提出利用无人技术基于冠层高度差的玉米倒伏范围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提取玉米背景土壤分布;然后提取玉米的高度;最后基于玉米高度,通过SVM和OSTU自动阈值法提取玉米倒伏范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SVM法3个样本分类精度分别为88.84%、89.52%和90.80%;OSTU自动阈值法分别为94.61%、89.74%和97.20%,稍优于前者。本文基于作物高度为结构特征参数,提取作物倒伏,机理明确且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无人机成像不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钱塘江涌潮简析与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1年观测资料,仑前潮位站出现涌潮184次,涌潮次数多少与江道地形变迁及上游下泄流量大小有关。涌潮高度在1.2-2.2m之间,与涨潮潮差成正比。涌潮潮时预报方法有传播时间法和隔日滞后时间法。涌潮高度的预报,可根据当天涌潮高度预测后一天涌潮高度,也可根据下游站的涌潮高度预报上游站的涌潮高度。 相似文献
70.
在后压浆过程中,普遍存在浆液沿钻孔灌注桩上升的现象。在压力作用下,浆液沿着桩土间软弱层向上运动,对桩侧土进行挤压,在使桩径扩大的同时,对桩周土进行加固。通过对后压浆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利用宾汉流体的本构方程与运动方程推导出浆液上升高度的计算公式;应用圆柱孔扩张理论,分别推导出桩周土处于弹性状态和弹塑性状态时的径向位移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