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east-west location change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EAWJ) at 200 hPa during Meiyu and the associ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YR)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40-yr NCEP/NCAR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pentad mean reanalysis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from 1958 to 1997.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areas over which the 200-hPa EAWJ center appears most frequently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one is the western Pacific (WP) and the other is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EAC).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the westerly jet over the EAC is weak, and the core of the westerly jet over the WP splits up with reduced intensity and disappears by the end of Meiyu. The changes in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westerly jet are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dates of Meiyu, but also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MLYR. 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westerly jet cor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is located over the WP and is coupled with an 850-hPa southwesterly jet, heavy precipitation accompanied by strong convergence and plenty supply of water vapor, occu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f the 200-hPa westerly jet core is located over the EAC, and without an 850-hPa southwesterly jet, only weak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the MLYR. Therefore, the longitudinal location of the EAWJ co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upper- to lower-level circ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MLYR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相似文献   
52.
江淮梅雨期(6-7月)最高气温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江淮地区64个测站1961-2001年6-7月最高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江淮地区梅雨期最高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域最高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最高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各区域的最高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东南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北方区和西南区显著降低;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方差构成和多尺度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3.
江淮梅雨期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如琦  王谦谦 《气象科学》2006,26(2):164-170
利用江淮地区70个测站1961~2001年历年6月第2侯至7月第2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域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各区域的最低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东北区明显上升,而南方区和西北区呈降低趋势;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方差构成、突变特征和多尺度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4.
1998年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的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1998年6—7月暴雨2个关键强降水时段水汽通量特征的诊断分析及其区域边界水汽输入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持续异常且稳定的大尺度环境场及中尺度风场的配合下发生的;6月与7月水汽输送特征存在差异;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中国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此次梅雨期特大暴雨的形成均有重要作用,即水汽源及其侧边界水汽通道特征的显著变化对梅雨期不同阶段长江流域特大暴雨的形成、发生和发展作用明显;水汽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55.
1996年与1991年梅雨期灾情及致灾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明玉 《气象》1997,23(9):46-49
1996年安徽省的梅雨总量与1991年相近,但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是1991年的1/2。分析认为:1996年梅雨期的非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多变)是主要因素,梅雨期集中,暴雨落区偏南,梅雨前期雨水偏少也是重要原因。并对1991年和1996年梅雨期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少动)和非稳定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56.
57.
本文利用5层原始方程模式对1980年6月23—26日梅雨期暴雨期间副高位置的短期演变、副高结构的短期变化作了一次数值预报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8.
梅雨期江淮流域的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图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3—1986年6—7月在江淮流域间发生的7次暴雨,用平滑滤波尺度分离法,制作了梅雨期次天气尺度天气图。本文重点讨论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大尺度背景条件下,与暴雨落区可能有联系的某些次天气尺度扰动。  相似文献   
59.
夏萍  方乾 《山东气象》1997,17(2):21-24
本文以国家气象中心的T63中期数值预报产品选取逻辑组合因子,建立苏州市梅雨期大-暴雨的预报方程,并使用了增长记忆法,经1996年7月试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0.
王磊  王啸华  李杨  张静  王易  吕润清 《气象》2023,(3):291-303
综合应用自动站、雷达、卫星、探空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6月12日江苏高邮EF2级龙卷的天气背景、环境条件、中尺度系统和对流风暴的演变特征,并总结了监测预警经验和预报思考。结果发现:此次高邮龙卷出现在江苏入梅后首场暴雨中,天气形势与2016年6月23日阜宁EF4级龙卷过程有部分相似,具有梅雨锋龙卷典型特征,产生龙卷的对流系统位于500 hPa东移西风槽前,850 hPa低涡西南象限和低空急流左前端,伴有较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低抬升凝结高度,不同点在于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弱于阜宁龙卷过程;龙卷出现在地面移动的β中尺度低压顶部,处于地面辐合区和暖湿舌内,风暴中心附近辐合急剧增强可能对应于龙卷出现;产生龙卷的风暴具有较长生命史,在龙卷产生前60 min已识别到连续龙卷涡旋特征(TVS),移经高邮湖面风暴加强出现中气旋(M)并与TVS并存8个体扫,龙卷接地前TVS底高明显下降且切变增强,随时间演变中气旋直径呈“倒梯形”垂直结构、速度切变迅速增强下探,这些雷达特征可作为龙卷临近预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