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4篇 |
免费 | 5161篇 |
国内免费 | 19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3篇 |
大气科学 | 11078篇 |
地球物理 | 948篇 |
地质学 | 2857篇 |
海洋学 | 909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686篇 |
自然地理 | 22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4篇 |
2024年 | 520篇 |
2023年 | 629篇 |
2022年 | 727篇 |
2021年 | 859篇 |
2020年 | 781篇 |
2019年 | 728篇 |
2018年 | 538篇 |
2017年 | 567篇 |
2016年 | 524篇 |
2015年 | 629篇 |
2014年 | 866篇 |
2013年 | 793篇 |
2012年 | 767篇 |
2011年 | 770篇 |
2010年 | 730篇 |
2009年 | 791篇 |
2008年 | 749篇 |
2007年 | 782篇 |
2006年 | 647篇 |
2005年 | 653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607篇 |
2002年 | 537篇 |
2001年 | 530篇 |
2000年 | 483篇 |
1999年 | 382篇 |
1998年 | 384篇 |
1997年 | 411篇 |
1996年 | 365篇 |
1995年 | 340篇 |
1994年 | 292篇 |
1993年 | 236篇 |
1992年 | 186篇 |
1991年 | 170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41年 | 4篇 |
1936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1.
利用1975~2004年北京13个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对30年来北京城区与郊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无论是城区站还是郊区站,北京的夏季降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城区站的夏季降水量总体上要小于郊区站。2)从大兴、海淀和昌平3站夏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来看,位于城区盛行风向下风向的昌平下降趋势最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城市化对北京夏季降水的影响。3)地形仍然是决定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降水高值区存在向西南城区方向延伸或移动的趋势,而城市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2.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6—2018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海南省逐日天气系统日历表,分析了海南岛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的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降水对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降水(TCR)是夏季海南岛最重要的降水类型,占夏季降水(SUMR)的35.6%,其次是热带辐合带降水(ITCZR),占29.4%,西南季风槽降水(SWTR)和副高边缘降水(STHR)分别占15.3%和14.7%。(2)夏季不同类型降水及其对SUMR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3)海南岛夏季TCR发生频次最少,但降水强度最大;ITCZR发生频次最多,降水强度为次大。大雨以上的强降水主要由TCR和ITCZR造成。(4)最近53 a,海南岛SUMR呈弱的增加趋势,这主要归功于ITCZR的显著增加,SWTR和STHR对其增加趋势为负贡献。SUMR的发生频次有微弱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SWTR和STHR的发生频次显著减少,TCR的发生频次微弱减少。SUMR的大雨和暴雨以上频次均为弱的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相应频次均为显著增加趋势,其余三种类型的相应频次均为弱的减少趋势。(5)TCR和ITCZR对海南岛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它们的降水偏少年份往往出现夏旱,但对涝年的影响存在年代际变化。1990年代以前主要是TCR的显著偏多导致海南岛出现夏涝,1990年代开始TCR和ITCZR共同偏多导致海南岛的夏涝,并使得这一时期SUMR偏多的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113.
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引入了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年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都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并且其异常空间分布均可分为6个关键区;而从时间演变来看,各个关键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年代际振荡特征,但各分区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另外西北东、西部年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表现出反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4.
21世纪以来,福建省出现多次严重或较严重的干旱事件,尤其近年来干旱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干旱灾害仍然是福建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福建省66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参照本地算法及《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识别全省区域及66个气象站的干旱过程,并通过Copula函数,揭示福建干旱过程变化规律和重现期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干旱历时和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干旱过程多为单季干旱和两季连旱,两季连旱主要为夏秋旱和秋冬旱,三季连旱仅出现过夏秋冬连旱;大部分干旱过程存在1~3 a的重现周期,严重干旱过程较少;超50年一遇的干旱过程是1967年和2003年的夏秋冬三季连旱;重现期较短的干旱,中南部沿海一带干旱历时长、强度强,由此往北逐渐缩短和减弱;重现期长的干旱,中南部沿海一带仍然是干旱历时长、强度强区域,但北部内陆山区同时出现了干旱历时较长、强度较强的区域;60年来,除9年无旱,18年局部区域干旱重现期达100年以上外,其余33年干旱重现期均未超过50年。 相似文献
115.
116.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IEMS产品分析日蒸散量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IEMS输出的各种气象参数,采用了BEF等4种不同方法计算了沂沭河上游流域的潜在蒸散量,并与该流域6个气象站实测蒸发数据计算的陆面潜在蒸散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根据平均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差和相关系数指标的综合判断,该4种方法的估测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双线性曲面回归经验函数法(BEF)、Hargreaves-Samani(Harg)法、Pristley-Tayler(P-T)法和Penman-Monteith(P-M)法。在时间序列上,4种方法计算的逐日蒸散量与观测值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计算值在蒸散发最强、最弱和降水最多、气温最高的7-9月有较大差异。BEF法估测的精度最高,与观测值最接近,Harg法、PM法和P-T法都有明显的偏高现象。BEF法只需要较少的参数就能得到较高的估测精度,因此可作为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IEMS产品计算沂沭河流域蒸散量的首选方法,进而为RIEMS模式中耦合的陆面水文过程模型TOPX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日蒸散量驱动参数。 相似文献
117.
118.
用因子分析及方差最大原则下的正交旋转技术,计算并识别长江中下游汛期(5~9月)降水场的四个空间高载荷区及相对应的因子得分系数.它们的空间、时间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实际降水特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域平均海温及ENSO事件都与高载荷区的汛期降水有一定的联系,所得结果可作为汛期降水短期气候预报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19.
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来自天山的地表径流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塔里木河水资源主要来自天山南坡两条源流,选择西段阿克苏河和中段开都河-孔雀河作为研究区.1956-2003年研究河源山区气温呈持续升温且降水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1995-2003年升温强劲,升温速率高出48 a期间平均的3倍以上;降水自1986年后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较80年代增幅达18%,并显示出河源山区湿岛向塔里木盆地扩展.因高山缺少气象观测,出山径流过程变化可以综合反映中高山带的气候变化.塔里木河来自天山的地表径流在1986-2003年间持续增长,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库玛拉克河,1994年以来年径流量增加已在前期平均值基础上提升了一个台阶;开都河以降水径流补给为主,1986-2002年出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丰水期,并使1986年后博斯腾湖水位快速上升,恢复到1958年记录的最高水位以上.两河年径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也显示有西、中段的气候变化局部差异,出现丰枯水期的不一致;然而,在近16 a升温过程中,年径流增长幅度和快慢相近.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