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7篇
  免费   834篇
  国内免费   1137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1817篇
地球物理   572篇
地质学   1560篇
海洋学   417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舟山市气候与厄尔尼诺事件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舟山市气候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相关性,所用资料是舟山市定海基准站1954年建站以来的历史观测资料,舟山市主要气候因子 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第1类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年舟山市降水偏多,是涝年,不易出现高温天气,第2类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年舟山市降水偏少,是旱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及登陆路径也存在明显差异,第1类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年影响舟山的台风偏少,第2类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舟山的台风与常年持平。  相似文献   
972.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3.
深层气理论分析和深层气潜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表述深层气时在"深层"和"深部"名词概念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费解。就沉积层而言,宜将生油主带(生油窗)作为"深"的界限,从此界限开始到基底以上地层范围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层气";就整个地球而言,宜将沉积层结晶基底和该基底以下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部气"。当然,还应更多地注意来源于深部"深生浅储"的"深层气"。深层气的形成与地壳烃类形成的垂直分带性有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沉积盆地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对勘探实践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油气地质科研和勘探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中油相消失和气相生成带开始门限指标的局限性。不同盆地有不同深度的生油主带,因而也有不同深度范围生气主带(干气带)。腐泥型有机质的演化需要更高的活化能,而需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深度,其生气主带深于腐殖型有机质源岩层的位置。生气主带有机质演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温度、深度和时间是重要因素,引起深层温度升高的条件有地球动力和深部热流等。古生界以前的重大生物地质事件为深层气形成准备了有机质及其演化条件,从物质基础上讲,深层气有巨大的资源潜势。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及其他新观点为研究深层气提供了新的思路,岩石圈的烃类资源远未枯竭,被发现和开采的资源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需在深部去发掘。  相似文献   
974.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裂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主要的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时期祁连小洋盆的闭合、柴达木-祁连重新和华北拼合;石板井-小黄山洋盆闭合,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拼合;晚古生代时期阿尔金洋盆和古亚洲洋闭合,柴达木-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和西伯利亚拼合成一个完整陆块;中新生代时期,除了受南侧特提斯洋盆活动及陆块碰撞的影响以外,一系列陆相盆地沉积、陆内构造变动及青藏高原隆升成为该区构造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975.
刘煜  刘蓉  王欣  王作亮 《高原气象》2022,41(1):58-67
干旱指数一直以来是评估一个地区地表干湿状态的有效标准.为了认识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在极端干旱和湿润条件下的水汽空间分布格局,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2000-2017年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的极端干旱和湿润状况,利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模拟该地区极端干湿条件下的水汽输送路径,并评估潜在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976.
SN 2006oz is a super-luminous supernova with a mysterious bright precursor that has resisted explanation in standard models.However,such a precursor has been predicted in the dual-shock quark nova model of super-luminous supernovae–the precursor is the supernova event while the main light curve of the super-luminous supernova is powered by the Quark-Nova(explosive transition of the neutron star to a quark star).As the supernova is fading,the Quark-Nova re-energizes the supernova ejecta,producing a"double-humped"light curve.We show that the quark nova model successfully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light curve of SN 2006oz.  相似文献   
977.
978.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滨海潮间或潮下高能动水陆棚,陆源碎屑岩相的粉砂-细砂岩沉积地层中,发育了一组同沉积变形构造。剖面上整体为丘状,可识别出涌流破碎砾石堆、下陷回填砾石堆和震裂砾石堆3部分,下垫层为液化均一层。在它的左侧及下分层发育液化卷曲变形,包括震褶层和液化角砾岩。根据这些发育特征可以确定这组同沉积变形构造为古地震成因。其形成机理是在古地震应力作用下该处发生饱水沙层液化,并形成局部范围的地震能、重力能、与液化能多能量叠加使液化沙层局部爆发,推动沙层流动喷涌与破碎,局部破碎物短暂涌至海底,又下陷回填至液化沙层的负压带,形成由涌流破碎砾石堆和回填砾石堆组成的砾石丘构造。其成因类似河流阶地富含水的砾石丘、沙丘及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979.
利用偏振约束的能量比微地震自动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地震监测是分析水力压裂注水前缘或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持续监测数据量大,而且有效微地震事件的出现时间无法判定,人工拾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需要利用计算机对有效事件进行自动拾取.笔者分析了井中微地震监测背景噪声以及某些相关噪声特点,以长短时窗能量比法为基础,结合偏振分析,设计利用偏振一能量比综合的方法来识别微地震有效事件,经实际资料验证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根据实际有效信号与噪声在多级检波器之间的出现规律利用多级间时差对识别结果进行约束来排除某些特殊噪声的影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整套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中,能够快速稳定的识别出大量微地震有效事件,有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80.
Geochronology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is a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s.By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 (AI) and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al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constraining the OGA time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NOB)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paper.AI dating of the Permian oil-gas-bearing sandstone core-samples shows a wide time domain of 178-108 M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I ages presents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which developed in the time domains of 175-155 Ma and 145-115 Ma with 2-peak ages of 165 Ma and 130 Ma,respectively.The FI temperature peaks of the samples and their projected ages on the AFT thermal path not only present two groups with a low and a high peak temperatures in ranges of 90-78℃ and 125-118℃,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2-153 Ma and 140-128 Ma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but also appear a medium temperature group with the peak of 98℃ in agreement with a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I and FI ages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the NOB experienced at least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5-153 Ma and 140-128 Ma in agreement with the subsidence thermal process of the Mid-Early Jurassic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Then,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 further experienced at least 1-stage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coincidence with a critical tectonic conversion between the slow and the rapid uplift process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Neo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