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8篇
  免费   932篇
  国内免费   1774篇
测绘学   268篇
大气科学   476篇
地球物理   532篇
地质学   4473篇
海洋学   1311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852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微区测试对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有机硫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煤中某一类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煤中不同亚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也不同。综合分析发现煤显微组分有机硫含量主要受聚煤环境、组分凝胶化程度、氧化程度的影响,而聚煤环境为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12.
根据钻井中途测试(DST)、重复地层测试(RFT)、镜质体反射率(R0)、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全定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发现,莺-琼盆地YA13-1气田存在4期热流体活动;南侧的崖南地区和西侧的莺歌海盆地是其两个重要的热流体物质源和动力源;多期热流体活动在YA13-1地区不仅造成热异常和物质迁移,而且还引起了不同的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如骨架颗粒的多期溶蚀作用、至少两期的次生加大作用、粘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异常。第二、第三期热流体因出溶作用形成YA13-1气田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  相似文献   
413.
我国凝析油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践发  沈平 《沉积学报》1995,13(1):32-40
近十几年的勘探实际表明,在我国一些含油气盆地中,许多天然气藏均伴生一定量的凝析油(或轻质油)。按母质类型可将凝析油分为海相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凝析油、煤系地层腐殖质有机质生成的凝析油、陆相混合型有机质生成的凝析油。本文较详细地从成因机理上讨论了这三种不同成因凝析油的形成特点。海相腐泥型有机质一般在有机质热演化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或早期形成的高分子液态烃热裂解才形成凝析油。煤系地层中腐殖型有机质从低成熟到过成熟各个阶段所生成的一定量的液态烃一般主要以凝析油的状态与天然气相伴生。陆相混合型有机质从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也都可能形成凝析油。利用凝析油单体烃的组份特征,石蜡指数和庚烷值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凝析油的成熟度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大都与地质实际相吻合。研究表明我国凝析油成熟度的分布范围从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三种不同成因的凝析油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煤系地层腐殖型有机质形成的凝析油从组份来讲相对富含芳烃,其芳烃含量一般为16.2~23.5%,饱和烃/芳烃值为3.2~5.2,同时其姥鲛烷/植烷值相对较高,通常均大于3;而海相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凝析油则相对富含饱和烃,其饱/芳比值为11.8~18.2,同时姥蛟烷/植烷值较低,一般小于1。陆相混合型有机质生成的凝析油则介于二者之间。三类不同成因的凝析油它们的芳烃组份(蔡系、联苯系和药系)和低分子生物标记物(菇类化合物)以及烷烃和芳烃组份的碳同位素组成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凝析油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有效地判识凝析油的成熟度和成因类型,从而确定与之相伴生的天然气的成因或来源。  相似文献   
414.
层序和体系域的有机相构成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层序地层学为沉积盆地的充填史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格架,但其在源岩评价和预测中的意义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对莺海、琼东甫盆地的各沉积层序进行了有机相分析,发现(1)浅水型沉积层序中各体系域的机相构成基本相同,且有机相的侧向变化不明显;(2)在深水型层序中,海进体系域上部和高位体系域下部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有机相层序呈S性,但有机的侧向变化明显;(3)多层序有机相的总体演化趋势反映了盆地  相似文献   
415.
本文通过比较太阳直射表和太阳光度计探测的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了从太阳直射表探测的全波段太阳直射光强信息确定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误差,并应用北京观象台的太阳直射表观测资料,反演得到了 1990—1993年北京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了该光学厚度月与年变化规律以及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北京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关于有效水汽含量的一个经验关系式,用于确定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416.
总结了张道口井的地质构造概况及该井测汞仪的调试与干扰因素试验的结果,并分析了汞含量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17.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质谱和毛细色谱等技术分析了澳大利亚的11个陆相原油样品和中国的部分陆相原油样品,通过对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姥植比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对主要的陆相成油环境中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原来单方面利用原油中姥植比或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来划分原油形成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形成环境的综合判识模式;即以δ13C‰值为横坐标,以Pr/Ph比值为纵坐标,不同成因的原油均落在了不同的区间,并清楚地划分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成油环境:Ⅰ.淡水-微咸水湖相环境;Ⅱ.咸水湖相环境;Ⅲ.河流-湖沼相环境;Ⅳ.泥质-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带;Ⅴ.海相环境。  相似文献   
418.
陆相原油的镍卟咻含量取决于有机质类型和成油环境。咸水盆地含量高,淡水盆地含量低。镍卟咻形成于烃类大量形成阶段之前。干酪根热降解作用不重新产生镍卟咻。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有机质和原油热演化程度的升高,镍卟咻含量随之降低,构型由DPEP向ETIO转化。故可作为讨论油源对比和热演化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19.
Samples of Continetal shelf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have been studied in an attempt to eluciate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llie element enrichment with organoclay complex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odes of existence of such elements as Cu, Pb, Zn, Ni, Fe, Mn, etc. in the sed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exist remarkable positive eorrelations between tha distribution of all elements except for Mn,and th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 and its typ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of combined organic matter will lead to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these elements (up to mote than 50%). Organoelay chemistr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nrichment of metallic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may involve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1)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metallic complexes by the ineraction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metallic ions in the water body; (2) the production of organoclay complexes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rganic metallic complexes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same medium, (3) the deposition of the organoelay complexes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water medium conditions during their migration, thus enabling the sediments to be enriched in some metallic elements. From the above, it can be seen that organoclay complexes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existense of metallic elements concentrated in the sediments, and also of significance in eluciating the mechanism of fineralization of metallic elements.  相似文献   
420.
中国西北C-3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年降雨量环境下生长的藜、独行菜、魁蓟和平车前这4种常见C-3植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发现这4种C-3植物的δ13C组成都表现出随年降雨量减少而变重的趋势,其中藜和独行菜的碳同位素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相对要较其它2种植物强烈得多。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与年降雨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平车前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可作为年降雨量的替代性指标,平车前的δ13C组成不能作为年降水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