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0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731篇
测绘学   532篇
大气科学   2773篇
地球物理   504篇
地质学   1883篇
海洋学   1318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412篇
自然地理   53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1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193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近50年汕头市气候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汕头市近50多年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演变特征分析,得到了一些对本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总降水量有预测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2.
一个简单陆气耦合模式中的绿洲-荒漠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了一个简单的地气相互作用模式 ,讨论了不同气候和植被条件对绿洲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使绿洲扩大的主要条件是低纬度、小尺度 ,并具有低水汽、较高温度的环境以及较小气孔阻力的植被。这一简单的理论分析对发展复杂的数值模式和对观测的布局有参考意义 ,对治理荒漠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83.
我国海岸线绵长,所属岛屿众多,除了台湾岛和海南岛两个大岛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沿海岛屿及众多的珊瑚岛,如我国三沙市的南海诸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根据多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该海区的调查研究,对我国三沙市南海诸岛海区的海藻区系进行初步的植物地理学研究,以探讨我国该海域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以及与邻近海区海藻区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沙市南海诸岛底栖海藻区系与北太平洋西部海藻相同种数最多的是区系性质为热带性的南海南区,因此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具有很明显的热带性。另外,三沙市南海诸岛海藻区系与印度洋海藻区系有很多共同成分,两地共有种数高达184种,为南海诸岛海藻总数的63%,进一步证明我国三沙市南海诸岛区系属于暖水性印度—西太平洋区,印—马亚区。  相似文献   
984.
肖康  许惠平  叶娜 《海洋通报》2013,32(6):685-694
福建填海造地在给福建省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海岸线的长度,进而对海洋环境系统可能会产 生多方面的影响。分别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多时相遥感数据(Landsat TM/ETM+,MODIS)、海温实测数据和陆地气温实测数 据,揭示出海岸线的长度和海洋水质参数(海表温度、悬浮泥沙浓度) 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试图讨论围填海活动对海洋环境 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开发利用致使福建省大陆岸线逐年变短,并且对福建近岸海域的海表温度和悬浮泥沙浓度造成一定 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海洋水色卫星作为一种光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南海海域的海温、叶绿素a浓度等多个海洋环境参数的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初级生产力、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等参量的测量。南海海域作为台风多发海域,海洋环境变化受台风影响较大。文章通过比较台风过境前、过境期间及过境后的海温、叶绿素a浓度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台风过境期间,海温下降,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由于海水的垂直泵吸作用而上升,这一增加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86.
基于DEM的中国陆地多年平均温度插值方法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潘耀忠  龚道溢  邓磊  李京  高静 《地理学报》2004,14(3):366-374
以1961~2000年全国726个气象站点旬平均温度为基础数据,在分析了多年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与经度、纬度、高度的内在关系后,提出了一种基于DEM和智能搜索距离的温度空间插值方法(SSI),并与反距离平方(IDS) 等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交叉验证结果表明:1) 传统的IDS方法最优结果的MAE范围是1.44 oC~1.63 oC,平均1.510C;而SSI温度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53 oC~0.92 oC,平均值0.69 oC,精度超过IDS等方法一倍以上。2) 随着距离的增大,站点间温度的相关性逐渐降低,会降低估算精度;小于一定的搜索半径,被估算点周围的相邻站点的数目逐渐减少,同样会降低插值的精度,因而对中国陆地部分温度插值而言,最优的空间插值搜索半径介于150~250 km之间。最后,结合DEM数据,生成了0.1o ×0.1o中国陆地区域多年月平均和年平均温度栅格图像数据集,该结果表明:利用SSI方法不仅可以生成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温度结果,而且其插值结果能客观细致的反映温度随经度、纬度和高度梯度变化的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987.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均能模拟出索马里、120 ?E和150 ?E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由弱变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模拟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均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而热带外海表温度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未能模拟出此年代际变化现象,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热带太平洋是关键海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年代际背景变化密切相关,当热带太平洋处于暖(冷)背景年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从北到南呈“+、-、+”(“-、+、-”)“三明治”式距平分布,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南北两侧产生一对距平反气旋(气旋),然后可能通过“大气桥”的作用,与热带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的一对距平气旋(反气旋)联系起来,从而引起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988.
10个CMIP5模式对亚澳季风环流及其变率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10个海气耦合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6种季风指数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从季风区大气环流场的气候态以及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季风的相关关系两个方面对季风指数的模拟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得到结论:CMIP5模式对于季风指数年际变化模拟的结果与观测资料差异较大,其中对南亚季风指数(Webster- Yang index)模拟最好,模式集合会显著改进对南亚季风指数的模拟效果;不同模式基本可以描述出各个季风区大气环流场的气候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南亚季风指数模拟的关键可能在于对SSTA的年际变化以及SSTA与季风相关关系的准确模拟。   相似文献   
989.
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路基工作区深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路面不平整实测资料,获得了汽车动荷载的计算模型和参数,并利用此荷载模式来分析公路结构的动力响应。考虑到公路结构的三维分层性状,利用Fourier变换技术和求解层状结构的精确刚度矩阵法,研究了公路结构在移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为了方便工程应用,利用Odemark厚度和模量的当量转换公式,将公路结构简化为由路面、路基及地基组成的3层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路基动应力的衰减规律,同时重点研究了汽车轴载大小、当量路面厚度及路基模量对路基工作区深度的影响,最后建议了路基工作区深度的定量表达式,研究结果可为公路路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75个高空探测站1958-2005年逐日08:00和20:00资料和元数据信息,采用昼夜温度对比和二相线性回归方法,对不同等压面的温度序列进行均一性检测和订正。在此基础上,以最大缺测率30 %作为序列取舍标准,对49个探空站订正前后的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探空仪器变化和辐射订正方法改变是造成中国东部地区高空温度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196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是两个较为可靠的间断点,且1966年前后的非均一性更突出。非均一性最明显的等压面主要在100 hPa。1958-2005年,500 hPa以下等压面温度的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减弱,但200 hPa到50 hPa等压面温度的下降趋势也被削弱,削弱幅度为0.04-0.08 ℃/10 a。与1958-2005年相比,1979年以来东部地区对流层各层温度增温趋势明显,而平流层底层降温趋势也更加显著,该时段内订正前后温度变化趋势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