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6篇
  免费   1133篇
  国内免费   1655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6572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33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61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利用湖南97个气象站1981—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湖南近37年来年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7年来,湖南年平均暴雨日数在地理上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湘中一带,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南岳高山站(暴雨为6.95 d;大暴雨为1.19 d)和安化(暴雨为6.10 d;大暴雨为1.16 d);最小值出现在湘西南的怀化城步(暴雨为2.40 d;大暴雨为0.11 d)。湖南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强度及对降水的贡献率自1981—2017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暴雨与大暴雨日数的2~3年、4~8年周期变化性质明显,且近些年来,有变化频率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942.
943.
以湖南省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为研究视角,首先对湖南省气象局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组抽样调查得到的7 478份问卷数据进行无效问卷剔除,在此基础上,从暴雨预报的准确性、预警发布的及时性、信息发布的频次、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内容的通俗性及防御建议的有效性六个方面,分析公众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满意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各个因素对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最后利用所得到的各个路径系数建立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模型,代入调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后得到湖南省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为88.02%。  相似文献   
944.
低层偏南气流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动力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递祥  肖丹  周长春  周春花  谌贵珣 《气象》2013,39(3):281-29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南海至四川盆地一直维持偏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暴雨与这支偏南气流的风速演变密切相关,降雨强度随南风气流的增强而增强,南风气流增强所形成的风速辐合及正涡度平流是暴雨的主要动力触发因子,暴雨与低层辐合和正涡度平流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WRF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表明:850 hPa层3h风速演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3h风速增大区域的下风方,未来3h对流云团将迅速发展;盆地西部形成的气流辐合与其西侧的高原地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5.
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两次华南西部低涡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 2C卫星TBB资料、自动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3-4日(简称“09.7”)和2008年6月1 6 1 7日(简称“08.6”)两次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是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09.7”过程伴随西南低空急流,“08.6”过程无低空急流配合,中尺度辐合可能在两次强降水过程中有着直接的触发作用.(2)“09.7”过程的低层辐合强度及上升运动强度明显强于“08.6”过程.“09.7”过程较“08.6”过程,暖平流强度明显偏强,等温度平流线也较密集.(3)相比“08.6”过程,“09.7”过程水汽净流量更大,这是西南低空急流将充足水汽往暴雨区输送的结果.(4)“09.7”和“08.6”两次暴雨过程均与高空西风急流南侧的垂直环流圈密切相关,“09.7”过程由于低空有急流存在,上升运动维持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历时长,“08.6”过程广西境内低空无急流,上升运动维持时间短,降水强度偏弱,历时短.  相似文献   
946.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原理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维宏  江漫  单晓龙 《气象》2013,39(5):537-542
观测的全球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4个部分: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非对称气候、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文章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75°×0.75°)介绍大气瞬变扰动量中的扰动风提取方法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欧洲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物理分解得到的扰动气流能够较好地反映暴雨的落区和风与雨之间的关系,如暴雨带位于低层大气扰动气流的辐合线上和稳定的暴雨带两侧扰动气流多呈对峙的辐合状态。  相似文献   
947.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气旋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持续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保证了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并抬升凝结,有利于转化为降水.受高空低槽发展东移的影响,干侵入在垂直层次上表现为由对流层中高层向低层的注入,水平方向上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侵入,其中在103°E以西地区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是干侵入的载体.应用湿位涡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当对流层中高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侵入到低层时,由于湿位涡守恒特性,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而导致低层垂直涡度的急剧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上层输送,冷暖空气相遇,产生此次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948.
敦煌致洪暴雨的广义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空、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甘肃敦煌、阿克塞和肃北的一次历史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广义湿位涡及其倾向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高纬天气系统与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水汽来源于700 hPa新疆东部偏西气流输送和600 hPa附近河西走廊西部偏东气流输送.广义湿位涡正异常主要集中在850~750 hPa广义位温线密集区,这与实际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暴雨期的水汽分布和水汽集中特征.800 hPa上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区基本与暴雨区一致,与湿位涡相比,广义湿位涡能更好地诊断出这次暴雨落区.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大值区出现在绝对涡度异常大值区与大的相对湿度梯度相重叠的区域.单点广义湿位涡倾向异常值的负正、正负转换及峰值变化与降水开始、结束和雨强变化相一致.广义湿位涡除了可作为一个分析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变量外,还可体现出暴雨时期高水汽集中的特点,在暴雨分析中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49.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环流急转前后都具有很大的经向度,但由急转前的“三槽三脊”转变为“两槽一脊”,梅汛期为单阻形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前的西北气流为梅雨提供了冷空气条件.梅汛期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急转前明显加深、加强,偏强的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西南气流与偏东气流在浙江构成准纬向切变,使得大量暖湿气流辐合上升,青藏高压北侧的偏北大风造成高层强烈辐散,这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暴雨主要出现在梅雨锋前沿,梅雨锋区的上升运动与南北两支下沉气流相配合,北支携带冷空气向梅雨锋输送,南支与梅雨锋区上升气流构成经向垂直反环流,加强了锋区的上升运动.(3)4次暴雨过程梅雨锋都为相当位温密集带,在对流层低层垂直方向上近似直立分布.由于受冷空气影响,第一、三、四次过程梅雨锋区具有较明显的温度梯度,低层锋区向北倾斜;相反,没有冷空气的作用,第二次过程锋区无温度梯度,梅雨锋向南倾斜.  相似文献   
950.
聂高臻  何立富 《气象》2013,39(12):1663-1670
2013年9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分裂,主体位于西半球;里海以北有阻塞形势出现,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位置偏西。全国平均降水量69.3 mm,较常年同期偏多6.1%,华西部分地区秋雨明显,河南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常年20%,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全国平均气温16.8℃,较常年同期偏高0.2℃。9月我国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有2次,其中一次与热带气旋活动有关。9月共有8个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较常年同期平均偏多3个,其中“天兔”是近40年来登陆粤东沿海的最强台风。全国17个省(区、市)发生风雹灾害;我国中东部出现雾霾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