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3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2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501篇 |
地球物理 | 28篇 |
地质学 | 119篇 |
海洋学 | 100篇 |
综合类 | 17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古近纪是现代气候和植被形成的关键过渡期, 而野火活动与气候、植被和碳循环等存在耦合关系。开展古新世-始新世(66~34 Ma)3个特征暖期, 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约55.9 Ma)、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 53.3~49.1 Ma)、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 约40.5~40.1 Ma)的野火活动研究, 对于揭示气候和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南部二连盆地古新世-始新世野火记录, 并结合北半球该时段其他12个地点的野火研究数据, 从长尺度地质记录视角, 重建北半球野火活动特征与演变, 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古新世-始新世不同特征暖期野火发生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 PETM极端暖期较EECO和MECO暖期野火强度更大, 但不十分显著。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并没有持续的、大规模的野火发生, 呈现"低野火状态", 总体不支持强调燃烧活动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野火假说"。通过野火发生与温度、降水、植被以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古近纪低火谜题"进行初探, 认为古新世-始新世气候的季节性并不分明, 较短的干季不利于可燃"燃料"和潜在火源的形成, 很可能是新生代早期"低野火"的主因。 相似文献
42.
“7·20” 华北和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深(并切断)与低层江淮暖性倒槽叠加,快速发生发展成为一深厚的气旋,出现了高低空系统的耦合。有一支暖(湿)输送带自南向北推进至关重要,源地可追踪至南中国海等低纬度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先后经长江、黄淮至华北,有明显的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2016年的"7·20"暴雨和2012年"7·21"暴雨均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但其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前者强烈对流活动稍弱于后者,降水趋势平稳,然而由于其大尺度强迫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仍然较大。本文主要集中于一些事实的分析,对于该次暴雨的机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针对2002年5月辽宁一次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探空、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北冷涡形势下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冰雹成因。 相似文献
44.
探讨了黑龙江省2000年以来浓雾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秋季浓雾异常环流特征和环流分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浓雾春季和冬季少,夏季最多,但多发生在山区,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的浓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季,其中10—11月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均发生在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秋季浓雾多发生在暖湿空气较强的环境条件下,根据500 hPa高度场和距平场特征把秋季偏暖背景下浓雾发生的主要环流型分为西低东高型和纬向型,黑龙江省中低层正高度距平、850 hPa距平风场上反气旋环流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偏北偏强等异常环流特征对浓雾中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5.
“尤特”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后给广东带来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对流降水特征十分显著。文章分析了"尤特"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背景,重点讨论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层结问题。发现低空急流向广东输送强的暖平流,是广东大气层结不稳定得以持续维持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空急流本身并不是"暖"的,当"尤特"趋向陆地时,陆地上的暖气团在"尤特"环流强迫下向南传播扩散,低空急流穿越这一暖区时温度升高才具备"暖"的特性。温度诊断方程结果进一步证实这一点。通过个例反查,在许多登陆后造成连续强降水的台风过程中均发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台风登陆引起环境温度场的演变以及与低空急流的配置需引起业务预报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46.
47.
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等1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植被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盆地出现了以气温上升、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沙尘暴日数减少、潜在蒸散量下降、湖泊水位显著上升和植被覆盖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高空水汽不断增加和黑碳气溶胶浓度增加是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