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00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21.
兴仁县地处贵州省西南地区,海拔高度490~2 000m,属于典型高原山区多雷暴区域.文章就兴仁县雷暴活动时间分布及防雷减灾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2.
罗天虎 《贵州气象》2004,28(Z2):57-59
利用遵义县1961~200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遵义县雷暴的时空分布特点作初步统计分析,并计算遵义县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年平均密度,划分防雷类别,对遵义县开展防雷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遵义县的综合防雷措施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3.
地球伽马射线闪(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es, TGFs)是近来相关研究比较活跃的一类发生在雷暴中的高能辐射现象,可在地面和近地轨道卫星平台上观测到光子能量高达几十兆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爆发.观测表明TGF是伴随雷暴闪电发生的一种自然界比较常见的高能大气物理现象,但其产生过程、物理机理及效应等尚不清晰, TGF研究也已成为大气电学与高能物理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关于TGF探测、TGF与闪电放电过程及雷暴活动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卫星观测发现上行TGF与云内初始先导过程关系紧密,一般发生在云内先导起始之后几毫秒时间内,并可能由于其发生过程伴随的瞬时大量电子转移产生特殊的低频电磁辐射.相比之下,目前报道的下行TGF的发生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伴随着不同类型的闪电放电过程,如上行正先导/下行负先导、连续电流过程、回击过程等.由于地面观测资料较少,与上行TGF相比,下行TGF产生过程的研究更加缺乏.随着精细时空探测系统的发展,基于地面与卫星观测平台的精细协同观测将对TGF产生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带来更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4.
红色精灵是一种发生于闪电放电活跃的雷暴云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现象,它们通常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降水区内的强地闪回击产生,是对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一种能量耦合过程。目前,有关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精灵观测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地区产生红色精灵事件的沿海性雷暴特征,于2019年利用低光度光学观测系统和低频磁场天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开展了地基观测。实验于11月9日、12月11日和12月15日三次在沿海雷暴上空共捕捉到7例红色精灵事件,其中包括4例圆柱型、2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结合闪电定位、云顶亮温和低频磁场信号等同步数据,分析表明所有事件均由正极性地闪回击产生,且母体闪电回击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云顶亮温≤ 210 K处),这可能是该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沿海性雷暴的共同特征。此外,红色精灵生成期并不是闪电活动最强期,而是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这表明红色精灵的发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中对流减弱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25.
鹤壁市雷暴短时监测和临近预报流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卫星云图数字化资料、雷达探测和雷电定位探测资料对雷暴天气进行短时监测 ,并与多种短期预报方法集成 ,建立时效为 3~ 6小时的雷暴临近预报流程 ,从而达到预测强对流天气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6.
利用2007年8月在雷州半岛观测雷暴获得的雨滴谱和地闪资料,重点分析了8月6日遂溪、湛江一次雷暴云降水个例的雨滴谱特征,对闪电特征与降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遂溪站的雨滴谱谱型多为双峰或多峰型,而湛江站的雨滴谱谱型多呈单峰型分布;平均雨滴谱符合Gamma分布;雨强I10mm/h时发生地闪的频率较高,且发生地闪频率随着距测站的距离减少而增加;随着雨强的增大发生正地闪的概率明显增加;降水过程中的闪电频率和距离校准后闪电电流强度的相关性表明,地闪发生的距离越近,频率越高对应雨滴谱谱宽越宽和降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7.
利用洛阳市及9县10个观测站1966-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雷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洛阳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栾川、嵩县、孟津偏多,宜阳、新安、汝阳偏少,南北多中部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80年代至今雷暴日数偏少,但从80年代开始,洛阳地区雷暴日数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大,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雷暴日数接近全年的80%。洛阳地区雷击人员伤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在市区,近年来雷击次数及所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8.
文章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T-logp图等资料,对发生于2011年6月13日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东部地区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雷达冰雹概率、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高、风暴追踪信息等产品以及自动站天气实况等发现,用于短时临近预报的雷达冰雹概率及风暴追踪信息产品在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与天气实况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其原因:一方面与雷达对风暴的跟踪和SCIT算法有关,另一方面表明天气背景以及短时强对流天气所具有局地性特点在短时临近预报中未能充分考虑。通过该个例的分析,对于业务人员认识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特点并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9.
使用探空、地面和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是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的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雷暴下击暴流的辐散流和密度流是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的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和低层干的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 h正变压和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下击暴流形成的雷暴高压和冷池的强弱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下击暴流的辐散气流和冷池密度流造成的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0.
齐齐哈尔市雷暴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齐齐哈尔市气象观测月报表资料,统计1959~2006年齐齐哈尔市雷暴发生次数,分析出齐齐哈尔市雷暴气候特点:齐齐哈尔市雷暴区域性明显,雷暴日季节、月分布均为单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