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分析了重庆秋玉米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主要气候问题,指出秋季热量资源是影响秋玉米分布的主要原因,将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作为重庆市秋玉米气候区划指标。利用ARC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了重庆市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秋玉米栽培区划分为:热量丰富中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中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一般早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差早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以及热量不足秋玉米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2.
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作物含水量是了解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技术。为实现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和冠层含水量的快速、精细化、无损监测,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5年的6—10月华北夏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干旱模拟试验数据构建了植被水分指数(WI,MSI,GVMI)、复比指数(WNV和WCG)和红边反射率曲线面积(Darea)的夏玉米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和叶片可燃物含水量(FMC)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6个指标反演夏玉米三叶期的EWTC模型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三叶期后各指标反演EWTC模型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且总体而言模型精度从高到低为抽雄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和七叶期。6个指标反演七叶期和拔节期的FMC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因此,同一光谱指标反演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和冠层含水量的精度差异较大。光谱指标反演夏玉米叶片和冠层含水量指标的精度与夏玉米生育期有很大关系,进而提出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含水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模拟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含水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3.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该文结合遥感与地面实测气温数据,基于地表温度与气温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构建我国夏玉米主产区高温热害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平原区域日平均气温的模拟结果决定系数在0.8以上,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均方根误差在1.8℃左右的小范围内波动;平原区域精度略高,山区精度略低(均方根误差为2.4℃)。利用该模型对2008—2018年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高温热害进行评估,发现2017年和2018年夏玉米受高温热害影响最严重,高温热害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以及山东省西部,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4.
贺存定 《第四纪研究》2018,38(6):1449-1461
玉米洞遗址因石灰岩石器而备受关注,文章拟在"资源域"概念指导下对玉米洞遗址石制品原料利用策略和石器工业面貌成因进行考察分析,进而探讨该遗址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及文化传统。从原料资源条件和古人类利用策略的关联性来看,石灰岩能够成为玉米洞遗址石制品原料的首选,是古人类在充分认知和权衡遗址周边资源分布的一种被动选择,石制品技术和工业面貌受制于石灰岩原料特殊的质量和形态,原料决定论在该遗址有着非常契合的表现。在原料资源不利的情况下,古人类采取扬长避短、灵活务实的策略主动适应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原料特性。同时,原料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偶遇式和嵌入式的原料获取方式以及流动性较低的迁徙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引入成熟的作物模型并进行适应性验证,可为模型区域化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文章基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田间试验数据、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利用"试错法"对WOFOST模型参数进行了调试,对WOFOST模型发育期、叶面积指数及各器官生物量、产量等的模拟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玉米发育期模拟较好,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模拟误差在6d以内,其中对抽雄期的模拟效果更好,在3d左右;模型对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和各器官模拟良好,实测值和模型值的决定系数R2较高,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拟各器官生物量和产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641~1414kg·hm-2,其中模拟LAI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22。通过校准模型参数值,WOFO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积累过程,能够应用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春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48.
利用通辽市主要玉米种植区4个站点1981—2017年气象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首先对WOFOST玉米生长模型进行适宜性分析和检验,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减产率的大小确定灾害严重程度,开展了玉米冷害监测方法研究并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各站点出苗至抽雄期模拟误差在3d以内,抽雄至成熟期模拟误差在5d以内,产量实测值和模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2%~12%,模拟低温冷害年判断准确率为83%~91%;动态监测个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定量反映低温冷害发生后贮存器官生物量和最终产量的变化情况,有较明确的生物学和农学意义,可以进行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49.
利用渭北旱腰带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月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0 a以来渭北旱腰带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渭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苹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平均地表温度和气温分别为134 ℃和111 ℃,且呈显著上升趋势(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四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缓慢上升,且冬季、春季、秋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上升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缓慢减小;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缓慢增多而春季和秋季明显减少,以春季最显著;春季、冬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以春季最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缓慢增大。(3)渭北旱腰带地区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农业选种育种方面应培育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与晚熟玉米品种,苹果主产区可以向黄土高原迁移。  相似文献   
150.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