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01.
利用模糊集合原理,将0,1化因子取值转化在[0,1]的连续区间内,建立各因子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并找出相关系数最大的复合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预测定西地区春末夏初降水趋势。  相似文献   
102.
通过34年资料统计分析,阐明仁寿县干旱特征,分析了南海高压与干旱程度的关系,提出初夏重旱的判别方法和开始日期的判别。  相似文献   
103.
1主要气候特点及重大气候事件2004年黑龙江省主要气候特点: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偏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8℃,比常年偏高1.2℃,其中12月气温偏低,4、5、7、8月正常,其它各月气温均偏高,初夏全省出现高温(≥30℃)天气,西南部高温日数为近40a来最多值。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45m m,比常年偏少1成左右,其中4月及夏秋各月降水均偏少,冬季各月及春季的3、5月降水偏多到特多。春季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降水异常偏多、强度大,出现了近10a来最为严重的内涝;初夏降水持续偏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初夏干旱,西部发生了草地螟虫害;秋季降水偏少,北部林区发…  相似文献   
104.
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SVD和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与后期初夏东亚季风的联系及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WA型与东亚初夏季风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过程可概述为:在北半球冬季,WA型强弱可引起西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由于海温具有很好的持续性,这种海温异常可一直持续到春季和初夏6月份;而春季和初夏6月份,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又反过来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引起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特别  相似文献   
105.
雪夜惊魂南极的初夏之夜,黑暗之中微光显露,强风夹着雪粒子,吹打得人们睁不开眼,大家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进。海岸带覆盖的冰雪有一人来高,许多地段甚至超过两米。冰雪有虚有实,有时一脚踩下去雪能够没到大腿根,行进十分困难,速度极慢。由于站里仅有一辆雪地摩托,因而只能把人员分批带一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站点降水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ERA-Interim陆面温度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位势高度、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线性回归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东北初夏降水与西亚前期(春季)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研究发现,东北初夏降水与前期春季西亚地区的陆面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西亚地区(30~70°E,25~45°N)陆面春季异常增暖,对应东北初夏降水减少,尤其是东北地区东北部降水减少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西亚地区春季陆面异常增暖能引起初夏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导致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偏弱,东北初夏降水减弱。上述结果表明,西亚春季的陆面热力异常可以为东北初夏降水预测提供有效的前期信号。  相似文献   
107.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08.
杨秋明 《气象》2015,41(7):881-889
用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850 hPa低频经向风主成分,建立多变量时滞回归 (multivariable lagged regression, MLR)模型,对2013年6—7月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进行延伸期逐日变化预报试验。结果表明, 20~30 d时间尺度的长江下游低频降水预测时效可达25~30 d。进一步对2001—2012年资料分别构建的MLR模型的历史回报预测试验表明,对于20~30 d振荡较强和正常的年份,南半球中纬度绕球遥相关(south circum global teleconnection, SCGT)波列是预测初夏长江下游低频降水未来30 d变化的显著信号。基于南半球SCGT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提前20 d以上预报长江下游地区2013年7月上旬持续强降水过程异常变化过程很有帮助,南半球热带外环流低频变化是影响初夏长江下游地区延伸期强降水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9.
随着6月的到来,北半球逐渐进入初夏。此时,气温比较暖和,从这个角度说适合观星。但是,因为夏至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而夏至前后的黑夜是一年中最短的,因此对观星又是不利的。以北京为例,夏至前后,差不多21:50才能天文昏影终,而凌晨2:40就又会迎来天文晨光始。因此,要在6月观星,一定要能熬夜,还要抓紧时间!  相似文献   
110.
利用1961-2010年江南地区20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江南地区初夏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江南南部存在显著的初夏降水集中区,位于27.5~29.5°N的纬向带状区域内;江南南部初夏降水具有季节内相对独立的集中时段,平均发生在6月10-30日.近50a江南南部初夏降水量和暴雨日数没有出现显著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性变化,但初夏最长连续降雨日数有弱的减少趋势.江南南部初夏降水具有显著的2~3a和5~6a周期震荡,另外还在1979、1987和2001年出现过3次突变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