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5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浙江省2011年春季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降水异常偏少,日照偏多。季内出现干旱、高温、强对流、大雾及大风等多种灾害天气,对浙江省人民日常生活及农业、交通、水利等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62.
欧亚大陆积雪是重要的气候预测因子,评估其在气候模式中的预测潜力可为季节气候预测和模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利用IAP AGCM4的多年集合后报结果,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雪水当量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提前1月后报的欧亚大陆春季雪水当量的空间分布,主要模态及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预报能力。此外模式对欧亚中高纬积雪的年际异常也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特别是高纬度区域。可预报性来源分析则表明,大气初始异常对欧亚中高纬积雪可预报性的影响与海温异常相比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3.
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年来湖沼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研究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的常用方法:监测数据分析、时空转换、遥感信息提取、控制实验、模型预测和古湖沼学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湖泊热力分层提前破坏以及无冰期提前等因素可导致春季物候提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朝着蓝藻占优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物种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不一致.在营养盐充足的湖泊中,由于全球变暖延长了浮游植物生长季节等,从而能提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但在贫营养湖泊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变暖趋势甚至可能呈负相关.由于生态系统往往是多因子的共同作用,这也使得全球变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效应复杂化,区分各因子的净影响份额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全球变暖引起的风场改变会促进浅水湖泊中营养盐从底泥的释放,同时也会增加水体中悬浮物的浓度而影响水下光场,因此开展气候变化对再悬浮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将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4.
采用1961—2016年春季(3—5月)内蒙古逐月降水资料,应用统计相关分析、REOF,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春季降水类型的气候特征以及海洋和大气环流特征。可以发现,内蒙古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分为4个类型:全区偏少型,全区偏多型,中西部偏多、东部偏少型,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型。研究结果说明,春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受ENSO事件影响。AO的正、负位相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造成不同影响,正位相时有利于中西部降水偏多,负位相时有利于东部偏多。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偏西,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降水落区处在低压槽后,冷空气较为活跃,配合暖湿水汽输送条件,冷暖气流在内蒙古地区交汇便形成多雨区;反之亦然。研究结果对预报员预测思路具有预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5.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出现连续5个月以上的异常升温/降温现象,就会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因此,研究和预测这一区域的SST动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采用输入层附加Attention机制的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Attention-LSTM)模型,对多时段、多站位的热带太平洋观测浮标站位获取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的SST数据进行一年的预测。研究发现:实验站位SST预测中,LSTM算法的均方误差在0.5℃左右,而Attention-LSTM算法的均方误差均不超过0.31℃,证明了Attention-LSTM算法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的LSTM模型;在发生ENSO现象年份的东太平洋海域不同站,Attention-LSTM算法对SST的春季预报障碍(Spring Predictability Barrier,SPB)现象也有一定的精度改...  相似文献   
166.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67.
春季禁渔期间长江下游鱼虾蟹类物种多样性变动(2001-2004年)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长江春禁期4-6月间,下游江段渔获中出现鱼、虾、蟹共12目、30科、81种.安徽、江苏江段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其中Shannon—Wiener(H’与H”)在1.593—2.563范围内呈上升并趋于稳定、Margalef在0.866—2.755范围内呈明显上升、Pielou、Simpson和McNaughton指数在窄幅波动中趋于稳定,波动范围分别为0.717—0.827;0.120—0.269;0.365—0.616.河口区多样性指数正处于波动中,Simpson和McNaughton指数分别从0.195升至0.315;从0.534升至0.758,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各江段年间捕捞证发放数与ShannonH’的回归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线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8.
Cryophenological records (i.e. observational series of freeze and breakup dates of ice)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in cold regions. Here we employed the extraordinarily long observational records of river ice breakup dates and air temperatures in northern Fennoscandia to examine their interrelations since 1802.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along with modern data, comprise the informational setting for this analysis carried out using t-test. Temperature history of April-May season was used as cli- matic counterpart for the breakup timings. Both records (temperature and breakup) showed seven sub-periods during which their local means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 relative to preced- ing and subsequent sub-periods.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years of these sub-periods oc- curred in temporal agreemen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ynchrony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river ice breakup records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hanges would have occurred due to quality of the historical series (i.e. inhomoge- neity problems often linked to historical time-series); (2) the studied records agreed to show lower spring temperatures and later river ice breakup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n comparison to the 20th century conditions, evidencing the prevalence of cooler spring temperatures in the study region, in agree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Little Ice Age (1570-1900) climate in North-West Europe; (3) the most recent sub-period demonstrate the highest spring tem- peratures with concomitantly earliest river ice breakups, showing the relative warmth of the current springtime climate in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t two centuries; (4)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river environment (e.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f dam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non-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breakup records; (5)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centurial (i.e. historical) cryo- phen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highly interesting viewpoint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his- tory.  相似文献   
169.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 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 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2) 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 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0.
刘洪兰  张强  郭俊琴  王胜  崔宇  闻小艳 《冰川冻土》2014,36(5):1143-1150
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站建站至2012年3-5月的降水量资料, 分析了甘肃省春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 通过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甘肃春季降水的时空特性进行了研究, 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了甘肃春季降水序列是否存在突变现象. 结果表明, 甘肃春季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其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南部为多雨区、西北部为少雨区. 甘肃春季降水在第一空间尺度上为全区一致, 在第二空间尺度上可分为2个自然气候区, 在第三空间尺度上可分为7个自然气候区.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 1960年代是近50 a来降水最多的10 a, 1990年代是降水最少的10 a; 甘肃春季降水的年际变率十分显著, 降水最多的年份是最少年份的近5倍. 1961-2012年间甘肃春季降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1982年出现了一次增多趋势的突变, 1992年出现了一次减少趋势的突变. 5 a的短周期和18~19 a的长周期是其主要周期. 甘肃春季降水偏少(多)年份的500 hPa异常环流形势为极涡弱(强)、中纬度亚洲为一脊一槽型、东亚大槽深(浅)、南支槽浅(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