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59篇 |
免费 | 4600篇 |
国内免费 | 54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33篇 |
大气科学 | 8722篇 |
地球物理 | 5050篇 |
地质学 | 11387篇 |
海洋学 | 3501篇 |
天文学 | 252篇 |
综合类 | 2267篇 |
自然地理 | 3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2篇 |
2023年 | 1056篇 |
2022年 | 1314篇 |
2021年 | 1491篇 |
2020年 | 1151篇 |
2019年 | 1412篇 |
2018年 | 953篇 |
2017年 | 1047篇 |
2016年 | 1016篇 |
2015年 | 1228篇 |
2014年 | 1902篇 |
2013年 | 1610篇 |
2012年 | 1795篇 |
2011年 | 1824篇 |
2010年 | 1782篇 |
2009年 | 1835篇 |
2008年 | 2048篇 |
2007年 | 1702篇 |
2006年 | 1572篇 |
2005年 | 1469篇 |
2004年 | 1268篇 |
2003年 | 1329篇 |
2002年 | 1039篇 |
2001年 | 943篇 |
2000年 | 799篇 |
1999年 | 666篇 |
1998年 | 711篇 |
1997年 | 663篇 |
1996年 | 638篇 |
1995年 | 608篇 |
1994年 | 494篇 |
1993年 | 387篇 |
1992年 | 407篇 |
1991年 | 302篇 |
1990年 | 244篇 |
1989年 | 234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5篇 |
1974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1954年 | 7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41.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薄片分析,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初步识别出8种微相类型。结合宏观沉积构造及罗平生物群保存特征,认为云南罗平关岭组二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可划分出深水盆地、深缓坡、深缓坡远端变陡、浅缓坡和后缓坡5个沉积相。沉积相在垂向上是向上变浅(海退)的沉积序列。罗平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深水、低能、安静的海洋环境,突发的风暴事件导致了生物群大量死亡,并被迅速埋藏。 相似文献
142.
“99.8”山东特大暴雨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应用螺旋度理论结合湿度条件对1999年8月11~12日产生在鲁东南和鲁中北部的大暴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高温、高温和不稳定大气中;500hPa以下低层k-螺旋度正值较大。暴雨产生在850hPa螺旋度中心附近。螺旋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移动、发展及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性;螺旋度还反映了大气垂直运动分布特征和旋转状况。 相似文献
143.
144.
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和奇异性检测特性 ,使得其在非稳态信号处理中有不可抵挡的优势 ,本文用已知的合成信号对这两个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几次地震前的形变时间序列资料 (定点潮汐形变观测、GPS观测 )作了小波变换 .结果发现 :地震前约 4个月左右 ,震中周围的几个定点形变台站都接收到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的异常信号 ;而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几个GPS观测站均同时接收到周期为 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异常信号 ,不同的地震异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这些同时出现在多个台站或观测站的同频段的异常信号是可能的地震前兆 . 相似文献
145.
江汉洞庭盆地水系展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系线密度与面密度分布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详细研究了江汉洞庭盆地的新构造活动。认为至少全新世以来江汉洞庭盆地普遍沉降,主要沉降带的展布成“S”型,“S”型的北端分布于武汉至梁子湖一带,中段沿沙湖-湘阴断裂西侧展布,“S”的南端由南洞庭,津市,公安沉降区构成。 相似文献
146.
由于良好的疲劳特性,自由站立式立管(FSHR)正广泛应用于深海油气田的开发当中。首先根据设计参数建立FSHR详细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谱分析方法对FSHR进行总体运动疲劳分析,以确定FSHR总体设计参数是否满足运动疲劳要求。最后对工作于相同环境下的钢悬链立管(SCR)进行总体运动疲劳分析,探讨哪种立管系统的疲劳性能更为优良。计算结果表明FSHR系统中刚性主管最大运动疲劳损伤出现在刚性主管顶部,FSHR总体设计参数满足规范要求;FSHR总体运动疲劳寿命要远大于SCR,体现了FSHR系统对浮体运动与刚性主管之间具有良好的解耦作用。 相似文献
147.
基于多体动力分析方法进行FPSO和水下软钢臂系泊系统的运动特性研究。相较于非线性弹簧模拟软钢臂系泊系统或者其他近似模拟方法,多体分析方法可以充分考虑系泊系统具体结构形式及其动力项对FPSO运动性能的影响,更好的预报系统运动响应和系泊力。本文将FPSO和水下钢臂结构模拟成2个具有6自由度的独立结构,两者用系泊链组进行连接。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应用汇源分布法,首先在频域内进行FPSO的水动力参数分析,进而在时域内对系统进行耦合动力分析。本文重点讨论系泊系统黏性力和二阶波浪力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系泊系统黏性力对系泊力有一定影响,而在浅水条件下二阶波浪力的计算对准确预报系统运动及系泊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8.
在干旱沿黄灌区开展不同覆盖材料配合滴灌的灌溉保墒方式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全生育期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变化影响,分析了土壤温度、水分、pH等和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对覆盖后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试验处理分为无覆盖对照(T1)、园艺地布覆盖(T2)、玉米秸秆覆盖(T3)和黑地膜覆盖(T4)4个处理;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小区均为167株梨树(约占地667 m2),重复3次;各小区土样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取样。结果表明:(1) 园艺地布和黑地膜覆盖处理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而玉米秸秆覆盖有较好的降温和稳温效应,且增墒效应明显,土壤含水率比其他3种处理显著提高了1.0%~2.7%。(2) 相较无覆盖处理,黑地膜覆盖可提升表层土壤pH,并加速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含量较无覆盖处理下降33.1%;玉米秸秆覆盖可显著降低各土层的土壤pH,降低范围为1.8%~4.6%,并促进0~20 cm土层有机质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2%;园艺地布覆盖下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盐量均有降低。(3) 黑地膜覆盖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3.00 mg·g-1和64.53 mg·g-1,均显著地高于无覆盖处理,无覆盖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在深层(40~60 cm土层)积累较多,显著地高于玉米秸秆和黑地膜覆盖;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均为T4>T3>T2>T1,玉米秸秆覆盖可提升土壤速效钾和速效铁的含量。(4) 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浅层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深层土壤,在0~40 cm土层内各覆盖处理效果均好于无覆盖处理,其中玉米秸秆覆盖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综合得分分别为1.189和0.326,覆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9.
气候变化是影响草原区植被与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利用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右旗1958-2016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分析法、M-K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序列上,对该地区近59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极端气候以及突变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以0.354℃/10a的速率上升,上升趋势显著;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其中春季增温趋势最大;1985-1986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的强显著周期。研究区年降水量整体以8.68 mm/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9%,7月降水量最大,有效降水日数最多;1961-1962年和1981-1982年降水发生突变;极端降水指标中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极强降水量、强降水比率、连续无雨日数、零降水量日数均呈现递减趋势,仅降水强度呈递增趋势,变化趋势均不显著;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研究区年降水量存在52 a的强显著周期。新巴尔虎右旗近59 a气候总体呈现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0.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系统研究了其物源区属性及热演化。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定年的方法,通过分析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的年龄结构及组成,明确了其物源区属性。研究表明:长7碎屑锆石存在225~264 Ma、276~408 Ma、413~458 Ma、727~851 Ma、1249~1749 Ma和1868~2469 Ma 6个年龄区间,分别对应于印支期、海西期、加里东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晋宁运动早中期和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研究区物源复杂,主要来自于北秦岭西段、秦祁造山带、西秦岭、祁连造山带东段及天山—兴蒙造山带,阿拉善地块和盆地北部山区也可能为本区提供物源,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物源方向为近南部。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热史模拟,明确了研究区在100 Ma左右的早白垩世经历了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此以后,又经历了4次比较明显的热演化,100~43 Ma为缓慢抬升阶段,进入部分退火,冷却速率大概在0.44℃/Ma,43~36 Ma为一快速抬升阶段,冷却速率达到4.3℃/Ma,36~24 Ma为又一期的缓慢抬升,冷却速率在0.52℃/Ma左右,从24~17 Ma样品又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在1.5℃/Ma左右。研究区43 Ma以来的抬升剥蚀明显受到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