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4 毫秒
61.
气候生态因子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1995~2005年冬小麦灌浆期间的灌浆速率、千粒重及其与大气湿度、气温日较差等的关系发现冬小麦在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千粒重变化呈S型曲线,与大气湿度、气温日较差关系密切.冬小麦灌浆期间,大气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千粒重可达38 g以上;气温日较差每增加1 ℃,千粒重提高0.6553 g.  相似文献   
62.
胡祖恒  徐忠峰  马柱国 《气象》2017,43(12):1453-1460
为了探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对于地面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的影响及相对贡献作用,本文采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GHG浓度的增加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年平均DTR显著降低,但GHG引起DTR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暖季和冷季,北美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GHG增加对于中高纬度地区年平均DTR的降低作用主要是由冷季贡献的。LULCC通过影响叶面积指数和地面反照率显著降低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东部地区的DTR。通过创建一种新的分析方式,本文研究了GHG和LULCC对DTR的相对贡献作用,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GHG在DTR的变化中扮演着主导作用,但在中纬度地区和南亚地区,无论是DTR变化数值的正负符号还是大小,LULCC都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3.
基于多维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利用CRU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开展对1951~2019年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并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甚,空间差异性较大。全球地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化趋势则主要表现为上升,且最低气温更为剧烈。从纬向平均的角度看,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主要存在五条负值带,降低趋势在北半球逐渐加强,并存在与之相伴随的冷舌,而在南半球呈先增强后减弱的特征。由瞬时演化速率可知,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下降的速率整体上趋于减缓,并于后期在澳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以及南美洲南部等地转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4.
我国新极端最高气温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春华  吕建周  林之光 《气象》2008,34(11):3-6
根据在吐鲁番盆地组织的对比观测,得出了我国两个极端最高气温新极值,和吐鲁番盆地底部3个与最高气温有关的结论.两个新极值是,2008年8月3日艾丁湖底出现了我国最新的极端最高气温纪录:49.7℃;艾丁湖底历史上还曾出现过51℃左右的更高记录.三点结论是,(1) 艾丁湖底夏季气温日较差可高达24℃左右,比我国东部地区大得多;(2) 吐鲁番盆地底部最高气温的垂直温差梯度1.7~1.9℃/100m,比东部地区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梯度0.7~0.8℃/100m要大得多;(3) 吐鲁番盆地底部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地方时16-17时)比东部地区(地方时14-15时)要晚1~2小时.  相似文献   
65.
统计实测资料,发现南海地区海滨站和岛屿站的气温日较差存在显著差别,我国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方是南海永暑礁站。风的影响使海口和榆林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的趋势相反,海滨站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的进程落后于岛屿站一个季度。  相似文献   
66.
TASI数据的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适合于TASI的热红外高光谱发射率的经验关系,以此修正了分离方法(TES)中的MMD模型,在对温度和发射率进行精度评价的基础上,将反演结果应用于城市地表温度的日较差分析。结果表明:(1)反演的温度与实测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 K,平均相对误差为0.59%;(2)地面实测宽波段发射率与反演发射率的平均差值为0.036,差值的标准差为0.032;(3)同种地物的发射率曲线的反演结果与实验室测量发射率曲线的波形是一致的;(4)温度日较差分析结果是合理的。因此,本文的反演精度能满足研究需求,将该方法应用于TASI数据的温度与发射率的分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7.
气候生态因子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1995~2005年冬小麦灌浆期间的灌浆速率、千粒重及其与大气湿度、气温日较差等的关系发现:冬小麦在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千粒重变化呈S型曲线,与大气湿度、气温日较差关系密切。冬小麦灌浆期间,大气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千粒重可达38 g以上;气温日较差每增加1℃,千粒重提高0.6553 g。  相似文献   
68.
山东禹城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其估测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胡波  王跃思  王式功 《大气科学》2015,39(3):503-512
本文对2005~2011年山东禹城地区观测得到的紫外辐射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紫外辐射与总辐射比值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气温、降水和露点温度资料建立了禹城地区的紫外辐射估测方程。结果表明:紫外辐射日累计值的变化范围为0.10~1.20 MJ m-2 d-1, 年平均值为0.468 MJ m-2 d-1;紫外辐射日、季节变化规律与总辐射一致, 季节变化都表现为冬季小夏季大, 最小值出现在1月, 最大值出现在6月, 日变化则呈现早晚小中午大的特征;紫外辐射与总辐射的比值范围为0.023~0.046, 其季节变化特征也是冬季小夏季大, 该比值随晴空指数的增大而减小, 而在晴空指数大于0.5时比较稳定。利用温度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建立了紫外辐射估测方程, 决定系数R2达0.80, 平均相对误差为0.19, 估测紫外线等级与实测紫外线等级相差不大于1的数据占95%, 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紫外辐射等级的估测。  相似文献   
69.
中国东部夏季云量与日气温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1980-2009年130个测站夏季逐日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无雨日条件下云量与气温统计关系,从辐射角度解释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大多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显著减少。日最低气温在北方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上升;在南方则随着总云量、低中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但与高云量的关系不明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法完全从云量影响辐射的角度进行解释。气温日较差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减小,并且北方减小的幅度大于南方。  相似文献   
70.
APEC前后北京几次静稳天气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学款  张碧辉  桂海林  王亚强 《气象》2017,43(11):1364-1373
对北京地区2014年11月3-11日APEC会议期间的大气扩散条件与2014年10月的4次雾-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APEC会议期间静稳天气指数略低于10月4次过程,具备一定的污染物积累潜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排放的控制是APEC期间北京保持低水平气溶胶浓度的重要原因。周边地区污染物传输以及特殊地形条件下山谷风环流的日变化对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分布及演变有重要影响,夜间地形北风对近地面污染物有明显清除作用。相较于重污染天气,APEC期间气溶胶浓度低,温度效应小,山谷风环流明显,同时白天混合层高度上升幅度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减排使气溶胶浓度减小,而低浓度气溶胶又使污染扩散条件进一步好转的相互反馈作用,是"APEC蓝"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