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23篇 |
免费 | 2211篇 |
国内免费 | 35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76篇 |
大气科学 | 4759篇 |
地球物理 | 1401篇 |
地质学 | 5711篇 |
海洋学 | 1884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1005篇 |
自然地理 | 16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6篇 |
2023年 | 409篇 |
2022年 | 549篇 |
2021年 | 570篇 |
2020年 | 481篇 |
2019年 | 508篇 |
2018年 | 377篇 |
2017年 | 425篇 |
2016年 | 423篇 |
2015年 | 481篇 |
2014年 | 798篇 |
2013年 | 681篇 |
2012年 | 747篇 |
2011年 | 751篇 |
2010年 | 723篇 |
2009年 | 721篇 |
2008年 | 688篇 |
2007年 | 626篇 |
2006年 | 585篇 |
2005年 | 574篇 |
2004年 | 489篇 |
2003年 | 519篇 |
2002年 | 530篇 |
2001年 | 571篇 |
2000年 | 435篇 |
1999年 | 394篇 |
1998年 | 415篇 |
1997年 | 407篇 |
1996年 | 465篇 |
1995年 | 415篇 |
1994年 | 332篇 |
1993年 | 300篇 |
1992年 | 267篇 |
1991年 | 249篇 |
1990年 | 193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4年 | 7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陈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1):39-39
为了使数值预报中心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能够了解数值预报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今研究的最前沿,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值预报研究部2006年底举行了“数值预报理论基础”系列讲座。讲座每星期两次,邀请了我国在数值模式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老专家,如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纪立人、陈嘉滨先生,从数值预报的基础公式和数值解法,一直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完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2.
工科实践教学五星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测绘实践教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建构,都需立足于一定的逻辑定位。针对学习者实践创新理念的培养,立足于五星模式的现代教学理论,以工科测绘实践教学为例,对实践环节采用渐进式改革和科学的设计,分层分模块地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高阶思维,为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3.
134.
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在太湖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模拟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太湖湖表温度模拟的主要因子。该湖模式对太湖最初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模拟的湖表面温度与观测有较大的系统性偏差,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与观测相比也偏小。通过分析该模式对太湖的模拟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针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设计了18个测试参数的敏感性试验,从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到,适用于太湖的、依赖于湖泊类型的3个参数应做如下修改:消光系数(η0)应放大3倍,湖泊表层吸收的太阳辐射系数(β)应取0.8,粗糙长度(z0)采用公式计算得到。用新得到的适用于太湖的3个参数,模拟得到的结果与最初的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对比,发现采用新的参数后,模拟结果比最初的模拟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模拟的湖表温度基本接近观测,模拟的湖水垂直剖面时间序列图也跟观测吻合得较好,随之的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也都与观测接近。最后,对输入湖模式的主要大气参量(太阳辐射、2 m气温及风场)±10%的误差引起的模式模拟的湖表面温度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模式对大气强迫场的误差敏感度不高;相比之下,模拟结果对风场敏感性最小,对辐射和气温的敏感度相当。 相似文献
135.
该文由修正过的含大地形的准地转正压模式方程出发,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实际情况,忽略其东西向地形坡度,再利用约化摄动方法,求其孤立波解,并得到结论:当基本气流无切变时,地形是产生Rossby孤立波的必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6.
本文首次系统地收集整理了观测资料比较齐全、国内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167个,并对之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地理分布还很不均匀,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5—245mWm-2,多种平均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代表性热流值范围为61—68mWm-2。作者所作的经纬度网格和条带统计还揭示,数据覆盖区内热流沿经、纬向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纬向条带平均热流值看来具有波状起伏变化的规律。这一结果已经得到日本及其周围海域热流数据的初步印证,如果获得更广泛的证实,无疑具有深刻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7.
138.
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彦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19(4):32-34,46
岩溶塌陷是塌陷体受到的致塌力超过抗塌力而产生的,各种致塌力可以形成多种力学效应,构成不同的致塌模式。因此,塌陷的形成应该是多机制的。据对全国800多个塌陷点的研究,有重力致塌式、潜蚀致塌式、冲爆致塌式、真空吸蚀致塌式、振动致塌式、荷载致塌式、溶蚀致塌式、根蚀致塌式等八种基本的致塌模式。 相似文献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