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7篇 |
免费 | 548篇 |
国内免费 | 1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90篇 |
大气科学 | 142篇 |
地球物理 | 773篇 |
地质学 | 716篇 |
海洋学 | 276篇 |
天文学 | 50篇 |
综合类 | 510篇 |
自然地理 | 3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61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316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320篇 |
2006年 | 260篇 |
2005年 | 264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96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21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江苏溧阳天目湖地区地貌单元的划分可以提升分区、分类型、分层次的地表基质调查效率。基于天目湖地区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GIS软件提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信息;在提取地形起伏度的过程中运用邻域分析法与均值变点法,确定提取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37×37像元。将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及坡度3种地形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对地貌分布格局与差异变化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将天目湖地区地貌指标划分为平原、河流阶地、山间谷地、台地、丘陵5种类型,其中以山间谷地与台地地貌为主,二者分别占32.97%、21.96%。划分结果符合天目湖地区地貌格局差异及空间分布,有效体现出天目湖地区平原向丘陵过渡的地貌特征,为后续开展地表基质的调查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地理依据,对探究地貌分布格局与地表基质属性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针对海洋地质调查数据集成管理与三维可视化表达不足等影响“数字海底”建设问题,以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数据为例,采用GIS技术,设计海洋地质空间数据库;结合传统陆地“钻孔-层面模型”三维空间建模方法,基于海底浅地层剖面数据实现了测区地层的快速建模;最后,为了对海底三维地质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实现海底多维地质信息在真三维环境下地形、地貌、地层空间分布特征全面、直观的表达,基于ArcGISEngine10.0进行了客户端/服务端架构的三维海底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43.
研究储层岩石的等效电学参数有助于判断地下油气储藏分布和鉴别油水层,以数字化方法开展精确岩石模型的等效电学参数计算及评价工作对岩石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发展及电测井应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岩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岩心分析方法,已逐渐成为研究岩石等效电学参数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基于数字岩心及电磁仿真技术,系统性地开展了样本图像数据处理、三维岩石数值模型转化及其等效电学参数计算等工作,对砂岩、页岩等4种岩石样本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一套针对扫描岩心图像的数据处理、数值模型转换以及电磁参数计算方法可应用于高效、精确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岩心的介电常数、电导率等电磁学特性,可为岩石物理、测井解释、储层评价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卢莹;颜惠庆;杨俊凯;段晓晔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6):106-109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等优势,已经发展成为矿区开采沉陷的新型监测手段,其中以二轨差分干涉处理方法最为常见,由于该方法需借助外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DEM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地表形变的监测精度。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分辨率、不同精度DEM对地表变形监测的影响。实验以河北某矿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辨率DEM对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监测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TM-1比其他3种外部DEM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适合作为外部参考DEM。 相似文献
45.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46.
数字高程模型信息提取与数字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回顾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信息提取方法,阐述了由DEM提取的信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的现状,探讨了数字模型在水文科学中的作用和数字水文在数字地球所处的地位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作者建议,进一步推广田间考古格网的经验,构建多层次的格网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能力建设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8.
在传统制图向数字制图的转变中,如何使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制图输出功能,是关系数字产品得以推广、应用的重要问题。针对一般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输出功能较弱这一缺陷,从构成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来予以解决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通过对数据源中的地物要素作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特征的制图表达,可较好了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9.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就高鲁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特征作了分析.结果 表明:该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为山地,以中起伏亚高山(42.43%)为主,其次是中起伏中山(34.89%);河谷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发育;平均坡度23.4°,以较陡坡(32.58%)、陡坡(25.86%)为主;半阴坡(26.61%...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