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4篇 |
免费 | 98篇 |
国内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大气科学 | 116篇 |
地球物理 | 122篇 |
地质学 | 527篇 |
海洋学 | 58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云南富宁地区铜镍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镍是富宁地区主要矿种。成矿母岩为"安定型"基性岩。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异现象,自边缘至中心可分成致密状辉绿岩相、中细粒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粒辉长苏长岩相、中粒闪长岩相四个相带。铜镍矿主要产于中细粒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其次产于中粒辉长苏长岩相中。对富宁地区铜镍矿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2.
罗陂地区处于相山矿田北部矿集区南延部位,两条主断裂构造(即沙洲—游坊断裂和邹家—布水断裂)通过项目区,其产生的几组近南北向裂隙构造群(组)以及次火山岩体接触带是主要控矿因素。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是查找工作区内各断裂构造的具体位置及其产状特征,确定各岩层界面位置和确定基底埋深及其起伏变化情况。位于斑状花岗岩底板与碎斑熔岩接触界面和斑状花岗岩下界面接触变异部位见矿成果好。 相似文献
33.
《岩土力学》2017,(1):277-283
土层锚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简单介绍了已有土层锚固界面单元形式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层锚固界面层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复合界面单元,该复合界面单元由接触单元和实体单元构成,其中接触单元作为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单元,实体单元体现锚杆拉拔时对周围土体的体胀特性。利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将新的复合单元应用于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界面层,模拟并分析锚杆拉拔时界面层的破坏特征,得到随荷载增大时界面层剪应力分布的变化过程,并将界面层的破坏分为3个阶段,即线性阶段、滑移扩展阶段、滑移阶段。通过土层锚杆原位拉拔试验,得到土层锚杆拉拔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曲线变化特征,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4.
《岩土力学》2017,(8):2395-2401
从理论和数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受径向集中力和围压作用的中心裂纹圆盘(CCBD)试件裂纹面接触会对II型应力强度因子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分析CCBD受集中力和围压作用裂纹面接触时圆盘内部的应力场,采用断裂力学权函数理论,推导得出在集中力和围压共同作用下,考虑裂纹面闭合时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然后,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并与理论解和相关文献进行对比验证,证明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无论裂纹张合与否,所提出的解析公式都能计算出不同裂纹长度、加载角、围压和摩擦系数的应力强度因子。最后,利用公式分析摩擦系数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I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不变,II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随之显著减小;当加载角较大时,裂纹面产生更为复杂的二次裂纹,故压剪断裂测试的推荐加载角范围为30°~50°。 相似文献
35.
由余家园、李家湾、石庄、拔茅山铜矿带环绕皂树咀辉石粗安玢岩体与上侏罗统砖桥组火山岩系地层内外接触带附近构成未封闭的环状矿带,具面状蚀变,铜草发育,矿化多呈细脉浸染状,地表矿化普遍较强,寻找与拔茅山铜矿类似近接触带细脉浸染型带状斑岩型铜矿具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36.
岩土颗粒材料在达到Mohr-Coulomb塑性极限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没有明显局部损伤的全域准均匀破坏,即分散性失稳。近年来,网络科学工具在颗粒材料环境中的应用为研究其失稳破坏现象提供了有趣新颖的洞见。采用离散单元法对不同初始密实度的颗粒体系进行等体积应变加载路径的数值试验,发现初始状态越松散的颗粒体系越有可能发生分散性失稳;采用网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颗粒接触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和演化规律,发现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结构根源是颗粒接触网络完全崩塌。将颗粒体系划分为强、弱接触系统以构建强接触子网络、弱接触子网络和强−弱接触子网络,研究颗粒接触网络及其3个子网络的特征量演化,结果表明:当颗粒材料开始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易受扰动的弱接触系统的部分接触先失效,导致强接触系统失去其稳定支撑作用而降低承载能力。随着加载的继续,系统通过非局部的自组织过程导致接触结构的全面崩塌,最终触发整体分散性失稳。因此,先于整体失稳的部分弱接触的失效,可视为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关键性临界征兆。 相似文献
37.
《四川地质学报》2022,(4)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田,No.528号脉是矿田中最具代表性的铌钽矿脉,围岩接触变质带发育较好。本次研究垂直No.528号脉走向布置了1条穿越两侧变质带及矿体的剖面,采用连续捡块法采集了8件围岩蚀变岩石进行了稀有元素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堇青石、白云母、黑云母等主要接触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变质岩中Li、Cs、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Li2O平均值达到了伴生稀有金属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可以进行综合利用。Li等稀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成赋存于新生白云母及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稀有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通常认为,华南陆块在元古代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碰撞拼合而成,之后经历了陆内造山、洋壳俯冲等多期岩浆—构造活动。但因华南陆块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就目前华南陆块各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江南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域动力学意义等诸多地质问题争议颇多。本文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和“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项目完成的8d和12g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经过精细的数据处理,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数据联合反演得到华南陆块东北部岩石圈尺度的二维电性剖面,并用ModEM三维反演代码对全阻抗张量数据反演获得了三维电性模型。对研究区内扬子地块东部、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进行电性结构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存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镶嵌的构造表现,扬子地块已越过江南造山带,在江绍断裂位置与华夏地块挤压,形成江绍断裂等逆冲型深大断裂,从电性结构推测其现今仍然为活动断裂,但东北段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被上侵的地幔物质破坏,江绍、赣东北等断裂的深部结构已被剧烈改造,推测这种深部成矿热物质上涌是形成赣东北以金银矿种为主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动力原因;研究区东部华夏地块电性特征为高阻的上地壳以及被岩浆底侵而破坏的中下地壳,发育其中的屯溪—鹰潭—安远和上虞—大浦—政和断裂切割深度超过了50 km,为深大断裂构造。结合前人地表侵入岩填图结果,认为由于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华南陆块东部上地壳被严重破坏,从电性特征推断可能发生过大面积的板片重融,华夏地块东北部地壳相较于西南部厚度明显更小、后期改造严重,受到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热扰动更剧烈。 相似文献
39.
40.
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证实了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之间广泛发育平行不整合(喷发不整合)接触界面,说明总体上两者之间并非断层接触关系。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是由于峨眉山地幔柱作用导致地壳大幅抬升成陆,茅口组灰岩顶部遭受剥蚀后被溢流玄武岩所覆盖的结果。不整合界面上普遍发育的角砾状灰岩、底砾岩、红土(古土壤)层、黏土岩等就是这一地质事实的遗迹。隆升之后的快速沉降以及地幔柱与岩石圈作用的复杂性,可能在局部地区存在海相沉积和连续的生物地层的现象,但不足以否定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曾经整体抬升。因此,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支持了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