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9 毫秒
21.
河流治理应突出绿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受传统治水思路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在河流治理中通常是重硬而轻软。硬,是指单一从防洪排涝、供水灌溉、交通航运等方面考虑,在治理中所用的材料多为硬质材料,如水泥、钢筋、石块等;软,是指把河流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2.
23.
24.
杨燕 《现代测绘》2016,(4):38-41
由LIDAR技术获取点云并处理制作的DEM成果,以其特有的高精度特点不仅能满足易涝区域数据提取,还能直观展现精确的城市地表起伏形态。结合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国(市)情普查项目专题——"防洪排涝"对城市易涝区域的LIDAR点云及DEM数据提出的要求,研究了将LIDAR点云制作成为DEM技术的快速实现方法,论述了基于LIDAR DEM提取城市易涝区域数据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5.
徐玲玲  张巍 《水文》2017,37(1):64-67
洪水灾害常常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流域洪水汇流速度快,易对下游造成瞬时毁灭性灾害,采取有效的小流域治理措施是必须的。根据山丘平圩区小流域特点分析比较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推荐采用瞬时单位线法,同时对小流域分片设计洪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团结河流域上段治理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计算出该流域20年一遇防洪设计流量为472.60m3/s,为类似该地区的山丘、平原、圩区混合区设计洪水分析总结经验,提供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海平面变化对太湖流域排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排涝过程受长江口海平面变化及潮位变化的控制。本文采用一维河网非恒定流理论,建立了太湖流域河网水文模型,并对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过程进行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假定当太湖流域发生1991年特大暴雨过程时,海平面上升0.5m和长江口发生了百年一遇高潮位,太湖最高水位可分别达到5.01m和4.99m,整个梅雨期排涝量分别比1991年少排14.9×108m3和13.1×108m3,加剧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严峻程度。  相似文献   
27.
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为对象,综合分析了流域内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河流水系及防洪体系的相互关系与演变特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3种类型的洪水中,由持续一两个月的长历时降水形成的量大但不集中的洪水,对平原洼地农业发展及治理工程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增强排涝能力与提高自适应能力并举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8.
在RS/GIS的支持下,采用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构建涨渡湖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将DEM模型与涨渡湖区2003年的LANDSAT-7 TM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不同湿地类型的平均高程.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起水位、淹没面积、容积的关系模型.结合试验区的农情状况和水利设施的排涝能力,对比分析出通江前后涨渡湖地区调蓄能力的变化:通江前湖区最大调蓄面积为38.75 km2,最大调蓄容量为1.644亿 m3;通江后其最大可淹没面积为273 km2, 最大可调蓄容量为9亿 m3.  相似文献   
29.
龙口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海堤安全度汛,往往设计过程中针对施工期度汛对上游排涝考虑不够周全,为合理解决施工期龙口设置对上游排涝的影响,结合象山道人山围涂工程龙口施工度汛对上游排涝影响分析情况,采用了潮波变形分析、和上游河网非恒定流洪水演进计算,提出了龙口合理设置方案,消除了龙口设置不合理对上游排涝影响,供广大围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0.
<正>为有效预防地面高程损失,城市重力排污失效、防洪防汛功能降低、管线破裂等隐患,及时监测宁波地面沉降发展情况,宁波市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目前已建设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点603座、基岩标3座、分层标一组,形成立体式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监控面积达600平方公里。通过地面沉降监测、调查与评价,定期通报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做出地面沉降灾情发展研判,为宁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