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15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通过在江苏莺子山地区开展地球化学探矿法寻找硫铁矿的研究 ,认为S、P、Mo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的指示元素 ,确定了三个指示元素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采用“异常下限法”圈定出龙王山、和尚岘、龙庵凹、竹园山等 4个地区为寻找硫铁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82.
鲍彤 《黑龙江地质》2000,11(1):52-54
根据痕量Fe(Ⅲ)对过氧化氢氧化偶氮氯膦Ⅰ的催化作用,采用过氧化氢氧化偶氮氯膦Ⅰ作用为指示反应测定痕定Fe(Ⅲ),是一种高选择性测定痕量Fe(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83.
过去还无人指出过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与缓倾斜叶理、逆断层和断层上的线状指示物有直接关系,这是因为缓倾斜构造上的运动方向只和变厚了的造山地层的重力塌陷有关,它们和俯冲板块传递给仰冲板块的推力没有关系。缓倾斜叶理上的运动方向的线状指示物和斑状变晶中的叶理弯曲或叶理交切轴(FIA)并无直接关系,这是因为FIA的指向受缓倾斜叶理和斑状变晶边缘上产生的、近乎垂直的叶理之间的交切面控制。在班状变晶边缘上形成的、近乎垂直的叶理在基质中的方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变动,因为它们会在稍早期间形成的叶理再活化作用影响下发生转动或遭到破坏。斑状变晶边缘上近乎垂直的叶理,与形成于早期或晚期的缓倾斜叶理的交线,在后期的生长中被圈闭在班状变晶里,此交线规定出了FIA的方位,而与叶理上的运动方向无关。从美国佛蒙特州阿巴拉契亚山脉采集的FIA资料指出,在125km×35km的一片地区内,在该地岩层所发生的多次变形中,从未曾使早期形成的FIA组的方位发生变动。这种情况要求:后来的每一代褶皱都是由于渐进的。总体不均匀缩短作用造成的。这种情况表明:FIA保存着原始的运动方向,此方向未因以后的变形而转动。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和由阿尔卑斯期变质岩中叶理交切轴(FIAs)所指示  相似文献   
384.
冀西北水晶屯金矿床剥蚀程度的判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冀西北水晶屯金矿近矿围岩蚀变的空间组合、金的指示元素的空间特征、黄铁矿标型特征等多方面地质数据资料入手,来判别矿床的剥蚀程度,认为该金矿床剥蚀程度正处在矿体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385.
386.
鲁西大井头地区自然重砂中的金刚石及其找矿指示矿物发现已久,然而找矿工作尚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从金刚石找矿指示矿物角度入手,在研究该地区指示矿物晶体形貌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大井头地区自然重砂与大井头岩体中的指示矿物特征、大井头地区与其它地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的指示矿物特征后得出:大井头地区既存在金刚石指示矿物,又含有金刚石母岩指示矿物,是鲁西金刚石找矿的有利地区;第四系自然重砂中的指示矿物类型和所占比重与大井头岩体较为一致,认为第四系中的指示矿物由大井头岩体供源;大井头岩体含有较大比重的榴辉岩相指示矿物,如G4组镁铝-铁铝榴石和绿辉石,且其中金刚石多为Ib型,表现出与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不同的特征,认为大井头岩体为穿越金刚石生成区边部、并携带了其中特征性矿物成分的钾镁煌斑岩。结合大井头周边地区发现的三处重砂矿物异常和多个可疑岩体,依据钾镁煌斑岩集群分布的特点,认为大井头及周边地区是新区、新类型金刚石找矿的优质靶区,建议今后找矿方向和工作重点向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转移。  相似文献   
387.
丁毅 《地质学报》2020,94(9):2763-2771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地质学家Charles E. Fipke先生在加拿大高寒的Lac De Gras地区发现的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把加拿大带入了寻找金刚石矿的高潮,相继在Lac De Gras地区发现金伯利岩管群和在加拿大中部的Fortàla Corne发现的金伯利岩群,使得加拿大金刚石产量位居世界第三。本文综述这两个地区金刚石矿的发现和分析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的存在的特征,指出太古宙地台环境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存在的基础,厚度大的太古宙地台底部是金刚石晶体缓慢生长的天然高温高压培育仓、沿冰碛或沿水系沉积物追踪金伯利岩指示矿物是溯源金刚石母岩的手段、认识金伯利质火山地貌形态能起到在寻找金伯利质火山位置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理解金伯利质火山口相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8.
低渗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难点。阳江凹陷EA油田珠江组油层是典型的低渗储层,这类储层普遍具有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差、单砂体规模较小、低孔低渗的特征,传统的地震反演方法对于这类储层的反演精度较低。为了获得高精度反演结果,采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以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代替变差函数,通过井震结合进行高分辨率储层预测。首先,在确定使用渗透率曲线作为敏感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覆压校正和拟合得到样品的覆压孔隙度和覆压渗透率;然后,根据岩性、填充物的不同建立3个渗透率模型,求得渗透率曲线;最后,利用渗透率曲线进行波形指示反演得到反演结果,计算各主力层砂体厚度。研究结果和盲井检验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提高了储层横向、纵向的预测精度,能够成功预测砂体边界、砂体厚度,预测结果可为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9.

高角度裂缝介质的反射振幅梯度是随方位变化的,常规AVO分析只能适应层状各向同性介质地下地层含油气性检测,很难适应HTI裂缝各向异性介质地层的油气检测.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全方位角道集方位振幅梯度各向异性变化的HTI裂缝介质油气检测方法,推导出以方位角为变量的方位振幅梯度变化函数,并以之为参变量进一步推导出以入射角为变量的,随方位变化而变化的双向振幅响应强度变化函数,同时推导出方位油气指示因子.通过变量拆分法先固定方位方向,通过该方位角道集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求解该方位振幅梯度,继而求出该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依次类推,可求出其余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如此可求出所有方位的油气指示因子,进而可分析含油气指示敏感性随方位的变化,优选油气指示最敏感的方位作为最终的油气预测结果即可.实际工区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预测结果可靠精度高,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90.
The components of the primary elements in the dune sands for the MGS1 subsection of the Milanggouwan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odern dune sands, show that they were caused by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the Mu Us desert during Holocene. The examined ages for the 11 layers of dune sands, based on the average sedimentary rate, are: 0 to 960, 1350-2240, 2470 to 3530, 4000 to 4180, 4290 to 4350, 4380 to 4760, 5040 to 5920, 6570 to 8270, 9020 to 9700, 9880 to 10160 and 10580 to 11080 a BP, respectively. The climatic events indicated by these dune sa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cords in the Huguangyan volcanic lake, Zoige peat bog, Hulu cave and Dunde ice core, particularly with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of the North Atlantic since 11 000 a BP. Among them, patterns from B0 to B8 correspond to the peak values of 0MD, 2D, 4D, 6D+8D+10D, 12D, 14D, 16D, 18D and 20D respectively. I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North Atlantic ice age induced by the heat circulation, which strengthened the polar high pressure and Siberian-Mongolian high pressure and further led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winter monsoon over China's desert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