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4篇 |
免费 | 448篇 |
国内免费 | 8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0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122篇 |
地质学 | 3148篇 |
海洋学 | 178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51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193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2.
993.
黑色岩系型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在我国的产出特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黑色岩系作为地史上反复出现的时限沉积相,反映了环境的突变及环境事件,构成了许多重要矿床的赋矿岩系。我国共有25种以上的有用元素和组份的聚集成矿与黑色岩系有关,它们呈自然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十余种形式产出。黑色岩系型矿床一般规模较大,我国南方赋存大-超大规模矿床的黑色岩系分布干9个纪级单位的13个含矿层位中,共形成了4个超大型矿床和6个大-中型矿床密集成矿区。根据盆地流体在黑色岩系型矿床成矿演化的阶段性,可以将其矿床的形成划分为:沉积期和成岩期。前者可形成大-超大型锰、磷、重晶石矿床,成岩期可能形成大-超大型金、银、铅锌、锑、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94.
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 相似文献
995.
996.
998.
999.
根据矿床地质背景、热液蚀变组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别是根据浅成岩浆热液环境中特征矿物明矾石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岩浆成矿流体的来源、动态与化成矿机理,获得了许多新认识;根据δ^14S和δ^18O可将明矾石划分出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岩浆成矿热液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气相流体向主成矿期的液相流体演化,而岩浆热液矿床在空间上主要定位于脆性-延性过渡带。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雷达波在各方向的传播,我们做了不同围岩介质电磁波各方位的测量。实验工区选择了一个花岗岩采石场和一个地下片岩区。通过对电阻各向同性和电导各向异性区域的调查,证明:使用非常规的雷达系统(天线升高、各种方位的发射/接收等)能增强资料的质量,能采集到除反射物深度之外的信息(大强度的散射、各向同性等)。通过波速研究,我们发现,不借助于地震勘探现有的处理方法,是很难建立波速与深度的对应关系。如NMO改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