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31篇 |
免费 | 1686篇 |
国内免费 | 18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8篇 |
大气科学 | 2868篇 |
地球物理 | 977篇 |
地质学 | 3699篇 |
海洋学 | 1069篇 |
天文学 | 31篇 |
综合类 | 1252篇 |
自然地理 | 17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308篇 |
2022年 | 399篇 |
2021年 | 462篇 |
2020年 | 393篇 |
2019年 | 450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260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355篇 |
2014年 | 629篇 |
2013年 | 456篇 |
2012年 | 622篇 |
2011年 | 540篇 |
2010年 | 551篇 |
2009年 | 513篇 |
2008年 | 762篇 |
2007年 | 598篇 |
2006年 | 456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369篇 |
2003年 | 346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303篇 |
2000年 | 278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13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3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为研究不同波段宽度遥感数据对监测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以太湖水体实测高光谱遥感反射率数据为基础,分析计算不同波段宽度下遥感反射率的归一化值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随着波段宽度在75.93nm范围内不断递增,最大相关系数逐渐减小,最大正相关波段向长波方向移动,最大负相关波段向短波方向移动。而波段宽度在31.6nm范围内变化时,最大正相关波段和最大负相关波段都会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对不同波段处相关系数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认为,718.77~34.58nm为叶绿素a遥感监测的最佳波段范围。这将对遥感传感器的波段设置,以及实际水体叶绿素a遥感监测时的波段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应用成矿有利度分析方法对山东平邑铜石南部地区似层状金矿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实践,经预测圈出了3个有利成矿区和2个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靶区,其成果符合目前实际评价、查证情况,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4.
岩溶塌陷是岩溶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综合防治。为了弄清2012年6月在广西南宁市坛洛镇连续发生的岩溶塌陷的成因及发育机制,在塌陷群发生地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岩土样测试等多项工作。结果表明,坛洛岩溶塌陷群是各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致塌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水-土-岩”组合及人为活动。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体结构以粘性土为主,渗透系数较低且易崩解,地下岩溶极为发育。高强度的人工地下水开采活动是坛洛岩溶塌陷的诱因。深入分析其发育机理,认为塌陷群是渗流潜蚀效应、增荷失托效应和水位波动产生的气压差效应等3个力学效应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其致塌模式是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致塌和冲爆致塌等4种模式的相互结合。根据岩溶塌陷的发生顺序推断坛洛镇岩溶塌陷群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缓慢发育—塌陷诱发—塌陷集中爆发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地质营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5.
996.
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基于2003-2013年经济与环境污染数据,运用EKC模型、Moran's I指数、LMDI指数,将污染排放的经济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消费效应、能源开发效应、技术污染效应,探讨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污染总量未到达EKC曲线拐点,处于EKC曲线左侧。在时间维度上,规模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恶化,其他效应的变化间接改善了环境状况。在空间维度上,规模效应的高值聚集区是东部地区;结构效应、能源消费效应、技术污染效应的高值聚集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低值聚集区多为东部和东北地区;能源开发效应是全国范围的整体偏低。中国污染重心在113°E~115°E,32°N~34.5°N的区域内移动,以北京—吉林—广东—浙江等省份所构成的区域,受不同经济效应影响,在向东、向西之间“抉择移动”。 相似文献
997.
998.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文中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处理南海地名问题的缺陷,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严重干旱缺水,梧州气象台利用713C型测雨雷达在11月14日08时到16日18时,对一次由高空低槽和低层切变辐合及地面较强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天气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并协助梧州各市县、贺州、玉林以及广东肇庆等周边地区联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以及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使表层土壤含量明显大于深层;总体上该区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主要污染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总硬度超标,溶解性总固体、NO2-和F-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和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莱州-烟台和牟平-乳山矿集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Se,S等元素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的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