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80篇
地球物理   834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利用MICAPS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5日至28日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冷平流前的温度梯度密集区和涡度梯度密集、陡峭区。在这次强沙尘暴过程中,暖平流是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重要热力因子,大气热力不稳定和强风是起沙的动力;500 hPa阶梯槽快速东移是飚线产生的触发系统;对流风暴是引发强沙尘暴主要因素。蒙古气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风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700 hPa冷平流爆发性下沉、南下,为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82.
《西部资源》2012,(2):20-21
工信部日前印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由大变强"如何走,产能、布局、原料等新目标如何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有关负责人7日对《规划》作了权威解读。提高品种质量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在钢材品种质量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量大面广的产品档次低,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不强,与下游行业衔接不畅。为此,《规划》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稳定性、满足下游需求三方面提出品种质量的具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83.
沙尘暴是强风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恶化的沙尘天气,是干旱和沙漠化气候环境的产物。沙尘天气的产生尤其是强沙尘暴须同时具备沙、尘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三个条件。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其物质基础,而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对流发展,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更高,从而形成强沙尘暴天气。而风力的强弱与锋区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沙尘暴与锋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  相似文献   
984.
极端天气气候背景下两次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从同期气候背景、影响系统特征、干侵入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2008年1月28日20时-29日08时、2月1日20时-2日08时江西中、北部两次较强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次过程发生的气候背景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有关。两次过程的系统配置具有相同的特点,中层700-500hPa西南气流强盛,低层850hPa到地面的冷空气垫深厚,700-850hPa存在逆温层。两次过程都具有干侵入特征,干侵入所引起的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的降温,使中低层0℃以上暖层明显减弱,700hPa温度降为0℃以下,为混合云内雨转雪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条件。两次过程中,低层冷平流越强,雪区南界越偏南。江淮到黄淮的下沉气流为对流层高层干空气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层干冷空气向南、向下侵入,导致对流层低层850hPa偏北气流加强和维持,加大了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上升运动加强,为水汽凝结、冰晶和雪晶比含水量的增加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使降雪得到发展。两次过程中,上升运动越强,降雪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985.
《浙江气象》2008,29(3):F0003-F0003
2008年07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山东滨州地区实现了在强雷暴中人工触发闪电。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强雷暴中首次人工触发闪电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86.
一次伴随强烈龙卷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利用徐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北部的伴随强烈龙卷和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该强降水超级单体产生在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和较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同时抬升凝结高度很低,边界层内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地面存在阵风锋。上述中等程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值和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产生,而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地面阵风锋的存在有利于F2级以上强龙卷的产生。(2)该超级单体的演化可以归结为“带状回波-典型强降水超级单体-弓形回波” 三个阶段。在带状回波阶段,该超级单体的发展从一条狭长对流雨带的变短变粗开始,雨带中间的对流单体内首先有中气旋发展,从4 km左右高度首先出现,然后同时向上和向下发展,前侧入流缺口变得明显,接着雨带南端的单体中也有中气旋发展。在典型强降水超级单体阶段, 雨带南端单体逐渐与中间单体合并,构成一个庞大深厚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和被包裹在其中的直径12 km左右、深厚强烈的中气旋,然后由于后侧入流的开始出现,低层回波形态层演变为“S”形,而中层回波呈现为螺旋型。(3)龙卷出现在“S” 形回波阶段,在龙卷出现前,有一个龙卷涡旋特征TVS(Tornadic Vortex Signature)出现在中气旋的中心,其对应的垂直涡度值估计为6.0×10-2s-1。龙卷地点上空有很强的风暴顶辐散, 散度值约为0.8×10-2s-1。弓形回波阶段的开始由在弓形回波北部逗点头回波的中心的另一个中气旋形成为标志,原有的中气旋位于弓形回波顶点附近,随后弓形回波的北宽南窄的不对称结构逐渐明显,原有的位于弓形回波顶点附近的中气旋消失, 并出现地面直线型风害。另外,还对此次过程中气旋产生和超级单体形态的演变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7.
2007年一次强雷暴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及雷电防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2007年7月16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基本速度等产品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副高边缘或高湿高温的条件下,中低空有暖平流存在,中高层又有冷空气侵入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②速度回波图上出现“逆风区”时,预示未来将有较强的雷雨大风出现;③速度回波图上的零速度线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通常出现在零速度线附近;④强度回波图上当有2个块状单体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合并加强成“倒V”形状的回波时,在其顶部附近易发生雷雨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988.
分析延安市2006年8月1日至2日出现的一次大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得出大冰雹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三体散射长钉和相应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组合反射率、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回波顶高等变化特征,三体散射现象是大冰雹预警的一个指标。指出强风暴顶辐散是与风暴中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的小尺度特征,它提供了上升气流强度的度量,可以与最大冰雹尺寸相关连,并且是风暴强度变化的早期指标。回波强度最大值及所在高度,有界弱回波区区域大小,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大值区都是判别强降雹潜势的指标。通过对各项产品数据特征变化研究。为今后大冰雹早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9.
2006年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卫星、再分析(NECP)、地面观测等多种资料,针对2006年3和4月影响北京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就天气过程形势、云系演变以及沙尘传播和沉降进行分析.前者对北京上空的沙尘天气一扫而过,后者对北京的影响则是遍地黄沙.对比分析表明:1)强沙尘天气过程是蒙古气旋所引起的,沙尘天气起源于中蒙边境、内蒙古西部,在河套地区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得到加强,并随着高空西北风将沙尘输送到华北、渤海、黄海北部一带.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到沙尘天气的发展演变过程,也能有效地监测到沙尘的覆盖范围和沉降区;2)导致4月16~17日华北东部严重沙尘沉降现象的原因是地面冷锋静止于华北中部地区,距地面1 km以上的浮尘层稳定覆盖华北东部和渤海等广大区域的主要原因,是边界层中尺度涡旋对低空冷锋的阻挡作用;冷锋云系在东移发展过程中,受到日本海上空涡旋云系的顶推阻碍,其结构发生变型瓦解.  相似文献   
990.
汶川大地震中水坝的安全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心的焦点。本文针对水坝建设如何应对大地震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作了若干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从地震科学的现实水平和水坝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两个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上,在流域规划或水电专业规划中重视地震地质环境的研究,摒弃水坝梯级必需衔接,规避在一些有可能发生大震的河段上规划水利水电梯级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战术层面上则应十分重视一些敏感的地区,特别是那些历史地震级别较低而地质构造背景又不应轻视的地区。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在强震区则应高度重视坝址及邻近地段岩体和山体在强震条件下的稳定性,对它的认识和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要比大坝本身的抗震设防困难得多,而它对大坝的危害比大坝本身的地震破坏也许来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